《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24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值得一提的,《孔子家语》中的确有“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吠亩之中事之,圣人已”(《论礼》):人人如果能够知礼,人人便可成圣。换句话说,圣人完全可以批量化生产。这其实便是荀子眼中的“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荀子》二书进行比对,便不难发现,《家语》与《荀子》的观点更近些,而与《论语》的观点反而要远些,有的观点甚至南辕而北撤。这点,将在后文中,有所提到。

  日期:2018-03-17 22:30:26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论语茶馆:
  孔子说:“如果不具仁心,那么礼对他有何用;如果不具仁心,那么乐对他又有何用。”
  日期:2018-03-18 20:22:01
  0304 如何送礼才能只有人情没有债
  孔子感叹完三桓僭礼,似乎意犹未尽,于是顺势总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而一位叫林放的宾客,听了孔子的总结,便趁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礼之根本。

  ● 林放:
  史料不详。仅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据《汉书·古今人表》,林放应为孔子的弟子,但亦不能确定;或许是弟子的弟子,或许是孔子挚友的小孩;故,不妨将林放视作比较好礼的晚辈即好。
  ●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大哉问:这是个大问题啊。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这种推断有理,因此亦可译作“问得好”“问得重要”。
  礼:这里与“丧”相对,指除葬、祭之礼以外的社交之礼。
  奢:奢华;指排场气派、礼品贵重等。
  易:可有两种说法。一、同《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的“易”,治理,引申为有关葬、祭之礼仪周备;二、谦和、平易。
  根据本章的语境,第一说比第二说更佳;故,取之。
  日期:2018-03-18 20:22:35
  本章进一步强调了,礼乃人际间情感上的交流,而非物质上的表达与转移。以过年包压岁钱为例。在韩国、新加坡、甚至英、美等地,即使再有钱的大人,通常亦只是包个几块至几百块(已折合成人民币),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并不会觉得拿不出手;甚至在这些国家看来,通过给孩子一个大大的红包来拉近家长间的关系,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使彼此感到尴尬,从而破坏掉年味儿。因此,我们中国的家长,亦不妨试着学习学习这些好的他山之石,更重要的是,不妨多听听这句关于送礼的至理名言;让礼能够重新回归人情,却没有债。

  日期:2018-03-18 20:22:43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伯峻先生: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论语茶馆: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这是个大问题!就社交之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葬祭之礼,与其治办周备,不如内心悲戚。”
  日期:2018-03-19 21:46:06
  0305 到底是诸夏不如夷狄呢,还是夷狄不如诸夏呢?
  为了方便记忆,在下试着将3·1章——3·6章串联成一个故事,而事实上是否这样,则未可知。书接前文,有人见孔子对礼有如此深厚的见解,便问诸夏如此礼坏乐崩,是否不如夷狄。
  ● 夷狄之有君: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南方部落为蛮,西方部落为戎。古代常用夷狄代指周边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
  夷狄之地,通常生存环境恶劣,尤其是北狄,不少地方,近乎寸草不生,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狄族坚韧且野蛮的个性,狄族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此外,夷狄各不同部落间,亦经常火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几乎无任何文明可言,故,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7),其中便有不要被夷狄同化之意。

  ● 不如诸夏之亡也:
  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同“无”,没有。
  从字面上讲,本章可有两种说法。一、诸夏不如夷狄,夷狄尚且有君,不像诸夏礼坏乐崩,目无君主;二、夷狄不如诸夏,夷狄即使有君,亦不如诸夏无君。
  两说均有注家采用,但根据其时夷狄的种种情形,在下与伯峻先生一样,认为第二说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意思些:夷狄虽然有君,但无文明;诸夏即便无君,但有礼乐文化及其礼乐背后折射出来的诸夏文明。这或许便是春秋初期诸夏区域缩小、而到了春秋末期诸夏范围反而有所扩展的原因所在吧:中原地区的戎狄、东夷浙与诸夏融合,南方的楚越“蛮夷”之地同样多诸夏化。
  事实上,一个民族可以暂时亡君,但只要其文明尚存,便不会灭族;但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如果不断被流失,那么即使君主尚存,亦难脱被消亡的命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要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其根本的原因便是旨在从文化上灭亡我华夏民族。
  日期:2018-03-19 21:46:17
  【原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
  论语茶馆:
  孔子说:“纵然夷狄有君主,亦不如中原诸国无君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