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6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论语茶馆:
  日期:2018-02-26 11:51:39
  0208 “色难”容易吗?

  相传明世祖朱棣曾言:“有一联‘色难’着实难对。”解缙应口而答:“容易。”过了很久,世祖还不见解缙对上,于是问:“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现在还没对上?”解缙说:“臣方才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原来那‘容易’就是下联。世祖连声称妙。那么何为“色难”?“色难”容易吗?本章便来为您解读。
  色难:
  可有两种说法。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讨父母的欢心的难;二、子女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
  正如上章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样,如果心不虔敬,特别当父母久病时,确实很难长期保持好的态度。故,取第二说。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弟子:为人弟为人子的晚辈,这里主要指子女。
  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这里主要指父母。

  馔:作名词时,指食品、食物;作动词时,指陈设、准备食物,这里引申为吃喝、给予吃喝。
  曾:这里作副词,难道。
  由此可见,本章和上章一样,均是旨在表达:行孝不仅在于赡养父母,更重要地还是在于尊敬父母。这里顺便说说李零先生。
  日期:2018-02-26 11:52:15

  李零先生在解读本章时,认为:“现代的中国,孝道在解体,原因是环境越来越像西方,时过境迁回不去,非要回去,那也是纲常倒转,有了儿子就变成儿子,有了孙子就变成孙子——光读《论语》有什么用?”
  有同感。不过,在下个人以为,假如一个人能够“守死善道”(8·13),那么任凭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自家的孝道亦会岿然不动。那些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丧失孝道的人,往往小聪明十足但大智慧全无,才会心甘情愿地被环境牵着鼻子走,非要将自己弄得老子不像老子,儿子不像儿子。有大智慧的人,则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当好儿子、又该如何做好老子,能够言传身教,以至他们的后辈亦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当好子女、该如何做好父母。

  大家觉得呢?
  日期:2018-02-26 11:52:25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伯峻先生:
  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论语茶馆:
  子夏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行孝。孔子说:“当子女的侍奉父母时,最难做到的便是持有好的态度。有了事情,年轻人能够替长辈们去做,有了酒饭,能让他们先吃,如果仅做到这些而态度不够,难道这便算作行孝了吗?”
  日期:2018-02-27 16:53:18
  0210 如何炼成现实版的“火眼金睛”
  提起“火眼金睛”,大家一准想到美猴王孙悟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到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七七四十九天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至少是他们的妖气,让妖怪们无处藏匿。其实,火眼金睛不是孙悟空的专利,最早的火眼金睛拥有者是王灵官。据《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然而,无论是孙悟空也好,还是王灵官也罢,都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教诲人们要如何练就“火眼金睛”,以便让对方的真实目的无处藏匿。

  日期:2018-02-27 16:55:18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观、察:皆为“看”的意思。
  不少注家认为其程度不同,如钱穆先生言:“此三字有浅深之次序。视从—节看,观从大体看,察从细微处看”。我个人则认为此“三看”应无区别,因为“所以”“所有”“所安”,均非走马观花似的大致看看。故,在下认为,之所以用三个词来表达同一种意思,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词语的重复使用,以增加句子的美感。
  所以:处事的动机、出发点。做事之“道”。
  所由:处事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做事之“德”。
  所安:做事过程的所表现出来心态。做事之“仁”。

  以行医为例。其人行医的目的是为了救死扶伤、悬壶济世,还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便是“视其所以”,它属于“道”的范畴;其人行医过程中,如何对待自己的岗位、病患、同事、社会的方式方法,便是“视其所由”,它属于“德”的范畴;其人行医,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态,能否镇定,平和,便是“视其所安”,它属于“仁”的范畴。

  一般来说,一个医德好的人,其医术往往亦是比较高明的,即便天赋不好,但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亦能促使他勤能补拙,精益求精;相反,一个医术高明的人,如果缺乏医德的话,亦难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正如孔子所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13·22)。
  ●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焉:何、怎么。
  廋:隐藏,藏匿。
  此句重复,旨在强调无可藏匿。
  日期:2018-02-27 16:55:32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论语茶馆:
  孔子说:“考察一个人,从道、德、仁三个方面着手,看其处事的动机、观其处事的方式、察其处事的心态。通过如此这般地考察,此人的真实面目便无可藏匿,无可藏匿。”
  看来伯峻先生将“以”解释为“与”了。
  日期:2018-02-27 17:15:04
  0209 颜回不愚与批判性思维

  本章,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闪亮登场。
  ● 颜回:
  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多次受孔子点名表扬,且深得同门师兄弟的认可,不幸早逝。
  ●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终日:可有两种说法。一、整天;二、良久。
  个人认为,取第二说即可。因为这样,“吾与回言终日”之情景便可不再局限于讲学,如学下交流、谈心等亦可。
  不违:不相背,不提反对意见或是疑问。
  如愚:没有自己的思考,像个愚笨的人。
  有注家言,孔子“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而是“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良是。正所谓“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求学之人,确实应“建立批判性思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