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5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伯峻先生所认为的是:“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做‘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这个原因,亦可备一说,请大家自行比较。
  日期:2018-02-22 11:32:41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伯峻先生: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茶馆: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刚才问我如何才算行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说:“老师,什么叫作‘不要违背’?”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够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能够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日期:2018-02-23 16:32:18
  [原创]0206 父母唯其疾之忧:是父母担忧子女,还是子女担忧父母
  父子均问孝孔子,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这是为何?
  孟武伯:

  鲁国孟孙氏第十代宗主,名彘,世称仲孙彘,谥号武,是孟懿子的儿子。公元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公元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饮酒不乐,国君与大夫有恶。公元前468年,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回答:“臣无由知之。”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哀公之子为鲁悼公。
  日期:2018-02-23 16:32:53
  父母唯其疾之忧:
  本句可有三种说法。一、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子女的,他们最担心子女会生病,所以作为子女的,要对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少生病,以免让父母担心,这便是行孝;二、子女做事情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除了为你的疾病担心外,不再对你的其它方面有所担心,这才是行孝;三、作为子女,应该忧虑父母的疾病,其它的则不用太多操心,不取干涉父母的事情,这算是行孝。
  第一说,虽不错,但生病这种事,有时是不由己的。如果生病便属不孝,那么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如在下,便是先天性脑瘫),岂非生下来就是不孝;况且,更多的时候,令父母最担忧的不是子女的病痛,而是子女在外面惹是生非,尤其是那些比较顽劣的子女,可能会弄得父母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而第三说,好事不干涉还差不多,比如父母丧偶、离异,想要寻找新的幸福,子女不横加干涉,这是对的,是孝的表现;但若父母作了坏事,此种情形,孔子是不反对子女“事父母几谏”的,只是“见志不从”,则“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因此,相较之下,在下赞同钱穆先生的看法,取第二说。更何况,第二说亦算是因材施教,因为孟孙彘谥号为“武”,或许他从小便比较调皮,有点喜欢胡作非为。故,孔子以此为诫,算是直击要害。

  当然,或许有人会讲,第二说亦非全对:子女循规蹈矩,固然能让父母省心,但恐怕这样的乖乖虎,长大后难有大的出息;相反,子女小时候调皮一点、灵泛一点,将来或许更容易获得出息些。我想,一对有德的父母,确实是不会要求子女一定得循规蹈矩、唯命是从,而是能够正确地引导,使子女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以自然且均衡发展,尽可能让子女能够成为“乐之者”(6·20)。

  日期:2018-02-23 16:33:13
  【原文】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伯峻先生: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论语茶馆: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行孝。孔子说:“子女做事情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能让父母除了只为你的疾病担心外,其它方面不必担心,这便算是行孝了。”
  日期:2018-02-24 17:30:49
  0207“犬马能养”的四种解法
  本章仍是问孝,不过由于出现新人,老规矩,先来简单介绍下新人子游。
  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颇具文学造诣,曾为武城宰。
  日期:2018-02-24 17:31:52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养:赡养、侍奉。
  至于:正如伯峻先生所说“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把‘至于’解作‘卽使’‘就是’。在这一段中固然能够讲得文从字顺,可是‘至于’的这一种用法,在先秦古书中仅此一见,还难于据以肯定。我认为这一‘至于’和《孟子·告子上》的‘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的‘至于’用法相似。都可用‘谈到’‘讲到’来译它。不译也可。”

  犬马,皆能有养:可有四种说法。一、如孟子所言,“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二、如东汉包咸所言,“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三、如李光地所言,“盖言禽兽亦能相养,但无礼耳”,犬马也能养活自己的父母;四、如刘宝楠所言,犬马乃是比喻小人之词。
  鉴于第二说,犬马诚然能够侍奉人,但前提是人先得饲养犬马,即犬马不能主动地侍奉人,好像有些曲解;第三说,诚然乌鸦可以反哺,但好像没有听说犬马亦有反哺之能;第四说,以犬马比喻小人,在《论语》中找不到第二个相似的例子。故,取第一说为好。

  不敬,何以别乎:
  敬:尊敬、虔敬。
  何以别乎: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行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够赡养父母便可以了。可是,犬马亦能被人饲养。如果没有虔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日期:2018-02-24 17:32:11
  【原文】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伯峻先生: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