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7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为了避免让孔子患上势利眼,不少注家,如傅佩荣先生,便将“如”理解成“同什么一样”,译为“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这自然可备一说,因为孔子的确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然而,孔子亦说过“君子和而不同”(13·21)。再则,如何证明“不如己”者便是“道不同”者,尚缺乏足够的信服力。
  日期:2018-02-10 22:26:30
  ● 第二说: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该说,言下之意,即: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如此,在下觉得,固然亦能让孔子远离势利眼;但是从训诂的角度来讲,有些牵强。以南怀瑾先生的解说为例,他说:“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比如说,下面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然而,《论语》中,有不少地方,“无”同“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14),此处“无”字便明显同“毋”。

  故,以上两种说法,均不从之。

  ● 打铁还需自身硬
  那么本句该如何理解呢?在下以为,只要不将本句看作是孔子的交友观便可,即:不去友爱不如自己的行为,而非不去友爱不如自己的人。理由有二。
  其一,“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既可指代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亦可指代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事物、行为。《论语》中便有,如“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0),这两处的“者”均是指代其行为而非其人;故,本句中的“者”亦可认为是指代“不如己的行为”而非指代“不如己的人”。

  其二,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主要是“省人”,强调的是自己不变坏、不从恶的外因;不要友爱、亲近不如己的行为,则主要是“省己”,强调的是自己不变坏、不从恶的内因。孔子自然更看重“省己”而非“省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打铁还需自身硬”,特别是当“不如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潜规则时,更得通过自律,才能抵挡住“不吃亏”的诱惑。正所谓“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7),这便恐非简单地“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能做到的。

  日期:2018-02-10 22:27:37
  ● “性恶”与“化性起伪”
  既如此,那么李零先生为何仍会坚持:“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呢?他列举了汉代的一种传说,即《说苑·杂言》中所说:“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悦)不若己者”。这番言论,其实在《孔子家语·六本》中亦有记载,且《六本》进一步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这其实便是荀子所倡导“化性起伪”,即: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改造人的自然本性。而荀子之所以要提倡“化性起伪”,是因为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性便是恶的,缺乏自我改造的能力,必须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茁壮成长。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人亦如此,“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不错,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若如荀子这样,“化性起伪”,将环境视为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便有些过了;可谓“过犹不及”(11·16)。这就好比,一个人生下来,便布满癌细胞,且缺乏免疫能力,需要终生依赖药物。
  当然,荀子之所以会兜售“性恶”“化性起伪”这样的理论,在下认为,其终极目的,还是在于推销他的“尊贤隆礼”的政治主张,以专制思想、维护统治:“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劝学》)。这便如同,那些患了癌症的病人,必须须由医生尤其是名医诊治,癌细胞才能得以控制;且不得擅自配药,如没有名医的出具的诊断书,即便癌细胞被控制地再好,仍会视为治愈无效的高危病人。同样,如果得不到名师的调教与认可,那么自己即便自学得再好、学问再高,穷极毕生,亦是不能成才,陋儒而已。这

  所以,相较之下,在下更喜欢,子夏所言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觉得它要温馨和可爱许多。只是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呢?另外,在下如有不当或者不妥之处,还请不吝赐教才好哦,这里便先谢过了。

  日期:2018-02-10 22:28:35
  ●  过则不惮改:
  “惮”即害怕、畏惧。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为什么要思对方的过呢?在下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觉得自己一贯正确,又怎么会去犯错呢;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出于面子,亦会死不认错。
  这就不难理解,李零先生为什么会说:“同‘不如己者’交朋友,坏处多,一是吃亏,二是丢面子”。在“不如己者”面前犯了错、有了过,是认还是不认,是改还是不改?不认不改嘛,恐怕不好;认了改了嘛,面子上则可能更过不去。敢情无论不同“不如己”者交朋友,还是“过则惮改”,均是面子惹的祸。
  然而,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故,在下认为,并非所有的中国人均不习惯认错,而是其中的小人不习惯认错罢了,“小人之过也必文”(19·8),喜欢用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真正的君子,则是勇于改过的。况且,孔子亦认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有过不改,那才是更为严重的过错。
  日期:2018-02-10 22:30:36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杨伯峻先生: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