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8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昆X: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便难以立威,学问便难以牢固;守持忠信,守持已有的品行,不去友爱不如自己的行为;发现过错,则不要怯于改正。”
  日期:2018-02-12 19:59:27
  0109(上) 德”,中国古代版的方法论 
  在正式开趴1· 9章之前,先来说说“德”这个《论语》中颇为重要的概念、它与“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道德”通常被视作一个概念,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然而,在古代,“德”与“道”,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概念。
  日期:2018-02-12 20:00:44
  ● 德之义
  何谓“德”?管仲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三国时候的王弼在注释《老子》时,则进一步指出:“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南宋理学家朱熹亦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可见“德”有“得”之义。
  《论语》中同样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2·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7)、“乡愿,德之贼也”(17·1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7·14);由此可知,在孔子的眼里,“忠”“信”“中庸”等,均属“德”的范畴;“乡愿”“道听途说”等,则属于无德的范畴。由此亦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德”不仅包含有今天普遍认为品行,而且包含有正确思维方式,即我们所称的智慧。因为一个人无论是拥有“中庸”这样的“至德”,还是“道听途说”这样的“德之弃”,其折射出来的,不仅是该人的品行,还有智慧。

  有鉴于此,《论语》中的“德”,可定义为“人们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德”类似于“方法论”,且与“道”一样,自带有“正方向”。

  日期:2018-02-12 20:01:54
  ● 道与德
  尽管“德”与“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联系十分紧密。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便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生长万物,“德”则养育万物;孔子亦说“志于道”而“据于德”。
  不妨打个比喻,有甲、乙两地,乙为风景名胜区,但由于甲、已之间正式线路尚未开通;故,对于甲地之人,虽然很想去乙地游玩,奈何小路比较险阻,去的人自然便少。然而,正式的线路开通后,从理论上讲,甲地之人,人人都可以去了,但不见得人人便必去乙地游玩,比如有些人压根就不想去。即便同时去乙地的人,其速度不尽相同,有的人步行,有的人骑自行、摩托,有的人则开着小车;自然,其到达的时间亦会不一样。在这个比喻中,甲、乙之间是否开通正式线路,便属有没有“道”的问题;而正式线路开通了,想不想去、又选择何种方式去,便属有没有“德”的问题。

  这就不难理解,孔子虽然认为,“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但亦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8·13)。也就是说,即便天下有道,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的劳动,改变“贫且贱”的面貌,即便“执鞭之士”,亦能“富而可求也”(7·12);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劳动者,均能求得富贵。若是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如慵懒散等;那么这种人便属缺德,依然会被孔子以为“耻”。
  日期:2018-02-12 20:08:58
  0109(下) “慎终追远”与“薄养厚葬”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便可就“慎终追远”是否属于“德”的范畴、又为何可以使“民德归厚矣”等问题展开一些探讨,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慎终追远”。杨伯峻先生在解读本章时,将“慎终”与“追远”用“,”隔开,这是很有道理的。顺其思路,在下一分开为大家介绍之。
  ● 慎终
  “慎”,《说文》“谨也”,谨慎、慎重;“终”,《说文》“ 丝也”,将丝线扎紧,象征结束,引申为终点、结果。“慎重”,即谨慎结果。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7·10)。孔子之所以要说“临事而惧”,其旨在希望世人不要仅凭感情或意气行事。这样,容易冲动鲁莽,造成“冯河暴虎”的后果。“慎终”亦是如此:行事前,谨慎结果,便可为自己预留下思考的时间:此事是否可做、怎么做才能更好,以免只是一时兴起或是头脑发热,便仓促决定,造成胎死腹中或是事与愿违。

  ● 追远
  “追”,追求;“远”,长远。“追远”,即追求长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孔子之所以要说“远虑”,其旨在希望世人不要目光短视而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长远的打算与规划。这样,便不能防患于未然,甚至有可能会死于安乐。“追远”亦是如此:追求长远的利益,以免仅顾眼前的利益,造成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慎终追远”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百度百科中所释的:“人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不过,有意思的是,百度汉语中却将“慎终追远”释为“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杨伯峻先生和大多数注家,所遵从的传统注解,亦是如此,如伯峻先生的译文便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这和百度汉语中的解释大同小异;当然,也有小部分注家,如南怀瑾与何新先生,他们认为“慎终追远”应是“谨慎结果、追求长远”之义。那么,到底是哪种解释更正确些呢?我们先不妨来看看下一句:“民德归厚矣”。

  日期:2018-02-12 20:11:50
  ●  重民主张
  由于“德”包含着人的品行与智慧,那么“民德”自然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品行和智慧”,犹如社会风气。“厚”,淳朴、厚道。

  孔子虽然没有明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但从其言行来看,孔子是赞成这种主张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12)”,在孔子的心中,并没有地位上的贵贱,而只有学问上的高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5),从这一的志向来看,其亲民思想更是可见一斑。孔子所敬重、推崇圣王亦无一不是重民:如尧“唯天则之”(8·19),效法于天,天生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又如舜与禹“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禅位而得,又禅位而去,并未将权力之公器私用。尧、舜、禹,从本质上来讲,仍是民,只不过是万民之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罢了;且如果“四海困穷”,则“天禄永终”(20·1)。

  当然,孔子亦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按照钱穆先生所译“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便是明显愚民吗?然而,该章只需换一种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可理解成“如果民众听从差使、劳役,那就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民众不听从差使,那就对其教化,启其心智”,如此理解,显然更符合孔子“使民如承大祭”(12·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20·2)等重民主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