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6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而,伯峻先生的这种解读,当真是对的吗?在下试着作出自己的分析,以供抛砖引玉。不过在分析之前,请允许在下简要地介绍下子夏。
  日期:2018-02-10 22:14:26
  子夏:
  姓卜名商,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四岁。子夏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亦“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史称“西河设教”。子夏修习经典,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曾作《诗大序》;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便出于子夏的传述,即《子夏易传》,并撰有《丧服传》。

  贤贤易色:

  “贤贤”,可有三种说法。一、见到贤人,脸上显示出恭敬的神色;二、用好色之心好贤;三、注重内在美而非外在美。在下取第三说。“色”,可有两种说法。一、专指女色;二、泛指各种外在美。伯峻先生自然是取第一说,甚至认为此“色”特指妻色。然而,在下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取克服这种“爱美”的天性,不以颜值取人而是以贤取人,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因此,这里从众,取第二说,即:泛指各种外在美,如皮肤好、五官漂亮、身材苗条、装扮靓丽及显赫的家世背景等。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据《说文》“君,尊也”,可以推断,“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而不一定特指君主。不过,据传统注解,“君”即特指国君或者君上;“致其身”亦被理解成牺牲生命(伯峻先生认为“致”有“委弃”、“献纳”等意义,故用“豁出生命”来译它)。
  这便意味着当忠孝不能两全时,需选其“忠”而舍其“孝”。因为“事父母”只要“竭其力”、尽力就好,“事君”则要“致其身”、牺牲生命。既然连生命都可牺牲,那么“孝”自然要让位于“忠”。然而,孔子说:“邦无道”则“免于刑戮”(5·2)、“隐”(8·13)、“卷而怀之”(15·7);由此可见,在孔子的观念里,即便对于君主,亦无需绝对效忠和服从。因此,子夏所讲的“致其身”亦不一定便是指要牺牲生命,而是同“竭其力”,能够尽心竭力即好。故,在下认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很可能为互文修辞。

  此外,父母和君是长辈、尊者,贵在尽心竭力;朋友是平级,则贵在言而有信,言行诚实守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句不难理解,即: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亦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子夏的这种“轻学历、重学力”观念,本身便是“贤贤易色”,重内涵而轻表象。
  日期:2018-02-10 22:16:47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伯峻先生: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昆X:
  子夏说:“能够看重他人的内在美而非外在美;能够尽心竭力服事父母和尊者;与朋友交往,言行能够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亦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过。”
  日期:2018-02-10 22:20:32
  0108 孔子是鲁迅先生口中的“势利眼”么?

  ● 君子不重则不威:
  此句比较好理解:“重”,自重,指的是谨言慎行,重视自己的人格;“威”,即威严。确实如此。试想,一位君子,如果连自己都不自重,不重视自己的人格,又怎么指望可以获得他人的真心尊重,自然也就无法在他人面前树立威严。
  ● 学则不固:
  此句中,“固”比较有争议,可有三种说法:一、稳固,牢固;二、固陋;三、固执。在下认为,第二说,学了自然便会不固陋、不寡闻;不过如此浅显的道理,孔子又何必要特意强调。第三说,不固执已见,若用来指学术要博采众长而非一家之言,倒也说得通;然而,《论语》中“学”并非指狭义上的学术,而指广义上的学问,兼具“行”与“文”,且“行”优于“文”,如此理解恐怕亦不妥之。

  故,在下主张取第一说。这样,既可在逻辑上讲得通:君子如果不自重,则心浮气躁,在这种心态下,很难做出来真正稳固的学问;同时亦能符合孔子的观点:“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7·26)、“守死善道”(8·13)、“唯上知和下愚不移”(17·3),“恒”“守死”“不移”均有“稳固”之意。
  日期:2018-02-10 22:21:23
  ●  主忠信:
  “主”亦可有两种说法:一、“以……为主”;二、如何新先生所译“守持”。鉴于“守持”比“以……为主”在翻译12·10章“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时,无论从训诂而言还是语意来讲上,均胜一筹;且既然“以忠信为主”,则意味着可以有“不以忠信为主”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该忠信,什么时候又不该忠信呢?当然,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这自然可备一说。不过,在下觉得,取第二说,至少从语法上,会更胜一筹,即:“主忠信”与“徙义”均为动宾结构,

  日期:2018-02-10 22:24:28

  ●  无友不如己者:
  本句历来众说纷纭,最主流的有两种说法。
  ◆ 第一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鲁迅先生在其《杂忆》中写到:“孔老先生说过‘毋友不如己者。’其实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势不势利,姑且不说,只不过在下以为,《论语》中才说要“泛爱众”(1·6)、友爱众人,现在却又说要“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友”作动词时,无“爱、亲近”之义,又或者所谓“众”便是指全部的胜己者?况且,鲁迅先生分析得没错,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确有那么点势利。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却坚持认为:“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如果不如己者不配交朋友,那胜己者也不应该和你交朋友,顺推行,逆推不行”“交友也讲经济学”。
  在下不看还好,一看更懵:凭什么自己可以拒绝与“不如己”的人的交朋友,以免吃亏受累;胜已者,则不可以拒绝与自己交朋友,难道人家就不怕吃亏受累?假若有一天,曾经的强己者,沦为不如己者,那么该继续交往,还是该果然断交呢?况且,孔子亦不像是那种怕吃亏受累的人,“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2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