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2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06 23:16:25
  0102(上)老子抑或孔子,谁的“道”更具吸引力?
  按照顺序,本该解读《论语》的第二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过,该章出现的“道”和“仁”,乃《论语》中颇为重要的两个概念;故,自己想先发两个号外,漫说一下不可不知是“道”和颇为神秘的“仁”。
  ● 老子眼中的“道”
  老子在定义“道”时,曾如是说:“有物,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其大意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不过,在我看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用今天的话语来说,更像是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太初状态;“混成”,意味着该物极具密度,“周行而不殆”,则是指该物极具能量,但是否指温度极高,便无从得知。不过,个人认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便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大大地了不起;因为在西方,直到1927年,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才由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
  况且,老子非常坦诚,不知道该混成之物的称谓,只好勉强为其取了名字:该物名“大”字“道”;“大”是其“名”,“道”是其“字”。同时,简单交代了,取名为“大”的理由:“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是否便是指今天所称的“暗物质”,自己同样无从可知;不过,有一点是可知的,即:老子眼中的“道”是物质的而非意识的,且“道”的上面还有更高级别的物质:自然。

  日期:2018-02-06 23:18:02
  ● 孔子眼中的“道”

  与老子相比,孔子眼中的“道”,可能更为简单且形象些:“道”,即“路”也。不过,较之“路”,“道”不仅可指有形之路,而且可指无形之路。大家知道,“路”的作用,便是往来通行,人们通过“路”,便可以比较顺畅地从甲地到达乙地;而“道”亦是如此,人们通过“道”,便可从一种状态到达另一种状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到富。
  当然,在孔子看来,并非所有的路径,都能称之为“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假如一个“贫且贱”的人,通过种种为非作歹、不义之路径,变得“富且贵”;那么孔子不但不会以为“荣”,反而以为“耻”。
  因此,只有那些正确的、能被大众广泛通行的路径与导向,才能被孔子称作“道”,正所谓“就有道而正焉”。此外,在《论语》中,“道”除了作名词词性,还可作动词词性,如“道千乘之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便有“引导”之义。
  日期:2018-02-06 23:22:01

  0102(中) 如果“仁”被定义为良好的心境,你会接受吗?
  ● “仁”并非孔子的首创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是歌手卜学亮所唱《子曰》中的一句歌词,而王蒙先生在解读《论语》时,亦将“天下归仁”提到书名的醒目位置。然而,孔子的中心思想真的是个“仁”吗?这个这里暂且不作正面评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小编可以肯定的是,“仁”,并非孔子首创。
  比如《道德经》和《诗经》中都出现过“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等,即便是上段提到的、耳熟能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非是孔子说的,而是出自于《周易·系辞》。不过,话又说回来,“仁”的学说,确实因孔子而发扬光大。
  日期:2018-02-06 23:23:56
  ● 何谓孔子心目中的“仁”
  360百科给出的解说是:“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过,这个解说,孔子本人是否能够接受,则有待商榷。因为在孔子看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的实现,要依据于“德”和“仁”。换而言之,“德”和“仁”是实现“道”的左膀右臂,是独立并列的;可见,孔子不会将“仁”与“道”“德”视为同种概念。不然,他老人家的这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只是简单地重复了。
  那么何谓孔子心目中的“仁”?由于孔子本人没有明确而统一地定义过,以至不同人问孔子,得到的答案并不一致,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问“仁”,所得回答亦不相同。如樊迟三次问“仁”,得到的答案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爱人”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因此,“仁”似乎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当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答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南怀瑾先生便直言“中国文化所标榜的仁的道体,就像道家、佛家所谓‘得道’那样,不可知、不可测,是非常高,不可思议的一个境界”。

  然而,“仁”真的有这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的眼里,“仁”并不神秘,亦不遥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仿若“仁”就在身边,只要愿意,便可拥有。有人或许觉得,是不是因为孔子是圣人,学问高且深,所以能够欲仁得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岂能如此轻松的做到?
  事实上,即便如我这样普通的大众,只需努努力,同样可以做到“欲仁”则“斯仁至矣”。因为“仁”说穿了,便是指良好的心态。不过,自己更乐意用“心境”一词来代替“心态”一词。因为另一位前辈孟子说过:“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安宅”虽然无法安人身,但可以安人心,况且“安宅”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因此,唯有将“仁”定义为人的良好心境,心之“净土与乐园”,才能充分地向孟子老前辈致敬。也只有将“仁”定义为良好的心境,才能对“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孝道,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等章句,作出更为合理解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