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节作者:
昆X 日期:2018-02-06 22:50:52
● 写在前面:
第一次在天涯发帖,总觉得应该先说点什么。那好,就简单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论语》吧。
在我看来,《论语》并无糟粕,因为它与封建学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论语》也并非如黑格尔先生所说“没有一点思辨的东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孔子亦只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相反,《论语》中不仅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兼有心理学,是一本充满哲理且不失情趣的精品佳作,是一本关乎心灵和智慧的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译注体”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论语》中点点知识和滴滴智慧。由于不少篇章的解说会与传统注解不大一样,为了不至于被我这位“新司机”带偏,在每一章的最后,均会附有杨伯峻先生的译文。
弱弱地声明下,自己因为小脑偏瘫的缘故,手脚不甚利索,至今使用“一指禅”,码字实在不快,加之工作和社交等因素,更新速度可能会慢;不过,会尽量做到一日一更,甚至一日几更。另外,本文的所有内容均将首发于华声论坛。不过,在华声,是分篇发表的;在天涯,则准备长篇连载。对于我来说,长篇连载更能会更具有归宿感吧。欢迎大家多多吐槽,多提宝贵意见,千万不要因为我自己乃一名80后的脑瘫君,就笔下留情。
最后,顺便简单地介绍下孔子,下一贴则正式开拔。
● 被追封的孔子
孔子有很多头衔,可惜大多都是在其死后才加以追封的。在孔子众多头衔中,小编认为,最为实至名归的两个头衔,当属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据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他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被孔门弟子记录下来,整理编纂而成《论语》,二十卷,一万一千七百零五字。
日期:2018-02-06 23:00:27
0101 孔子为何会为“人不知而不愠”者打call?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在古书中,有“实习”“践习”的意思,《礼记·射义》中便有“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中亦“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等。“时习”便是经常温习,以求巩固,以备实践;当然,领悟能力强的学者,亦可通过“时习”来“知新”,所谓“温故而知新”。“说”则是通假字,通“悦”,高兴、愉悦。至于“学”,则可从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中,初见端倪。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无疑是孔子心目中最为好学的学生之一,而其好学的重要表现便是“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亦不重犯同一过失。由此,小编推断,孔子眼中的“学”,主要并非知识技艺,而是为人处世;并可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等处,得以证实。
不然理解,孔子为何会认为学习是快乐的,而非苦逼的;主要是因为经常温习这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并学以致用,对促进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大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大有裨益。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之事,确实能够令人愉悦。
日期:2018-02-06 23:02:0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可有两种说法,即:一、有朋友;二、通“友朋”,即朋友。汉代学者认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按其说法,取第二说,似乎更妥。不过,在小编看来,这两种说法的差异不大,也就不去展开了。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能够和那些自己志同道合的远方朋友相聚,确实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不过,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倘若经常有朋友从远方来,恐怕也不见得承受得起,因为开销不够;总不能为了“不亦乐乎”,便去打脸充胖子。况且,“近朋”又当咋办,总不能厚此薄彼吧?因此,小编认为本句所要表达的并非是单纯的待客之道,而是做学问应耐得住寂寞。
愚公移山时,以智叟为代表的四邻八舍,纷纷讥笑其傻,但愚公并未因此退缩,依旧矢志不渝,最终感动上天,移走大山。孔子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学问,直到五百年以后的汉武帝时候才开始渐渐地流行开来,司马迁撰《史记》,便高度赞扬了孔子,给予其“世家”的殊荣。因此,小编觉得,做学问不妨亦要像愚公、孔子那般,能够矢志不渝,能够“守死善道”;这样,即便周遭之人均不理解,亦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哪怕此人来自远方,身处将来。
日期:2018-02-06 23:05:05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历来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以身份地位来划分,“君子”即指具有高贵身份、显赫地位的人;一是以学问来划分,“君子”即指具有高深学问的人。《论语》亦不例外,只是多与学问有关,而很少涉及身份地位,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等;故,小编以为本句中的“君子”,亦是指具有高深学问的人。
那么为何“人不知而不愠”,便能算是君子呢?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开篇便提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直至今日,文人间相互谩骂甚至相互殴打的事,恐怕亦非绝耳。而之所以文人会相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担心自己被轻视、被不知。当然,这种担心的背后,恐怕主要还是担心自己的面子、名誉、地位、甚至财富等各种利益受损。故,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真正“义以为质”的君子,则“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又何来愠之有。况且,小编认为,一个人倘若在“不知而不愠”的心境下,亦能做出学问来,多半不会归于虚浮,的确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日期:2018-02-06 23:10:48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杨伯峻先生所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本人所译:孔子说:“学并能经常温习,以备实用,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愉悦吗?即使自己的所学不被身边所接受,但总会有能与自己惺惺相惜的人,即便他远在天边,远在未来,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快乐吗?没人理解,自己亦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