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3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06 23:31:29

  0102(下)齐桓公告诉你孝弟并非封建学说
  下面正式进入《论语》的第二章:
  ● 貌似孔子的有若
  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被尊称为有子。有若勤奋好学,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且主张藏富于民。因其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
  ● 孝弟的实质
  “孝”,即孝敬父母;“弟”,则通“悌”,敬重兄长。“孝”和“弟”的实质在于“敬”。以“孝”为例,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是养而不敬,即便是富养,亦算不得孝。对于兄长,亦是如此。
  一天,孔融的父亲拿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便是著名的“孔融让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佳话,是因为人们在这个故事中看重的不是梨,而是梨背后的“让”,而这种发自内心“让”,便是一种“敬”、一种“悌”。

  日期:2018-02-06 23:35:13

  ● 犯上作乱
  有一个叫“土地公打玉皇”歇后语,说的便是“犯上作乱”。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被统治者犯上作乱,而被统治者似乎也怕自己被定性为“犯上作乱”,如郭沫若先生在《少年时代·反正前后》中便这样写道:“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不过,在孔子看来,似乎正义的反抗,是算不得“犯上作乱”的,否则孔子他老人家也不会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因此,小编觉得,有若所说的“犯上作乱”也不一定就是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只有为谋私利而以不敬之心触犯甚至谋逆上级、长辈,这样可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犯上作乱”。如此定义,或许也更符合有若的本意些。只是不知大家以为如何哦?

  ●  本立而道生
  “务本”便是指致力于分内之事。俗话说:“务外非君子,守中乃丈夫”。有些人之所以热衷于务外,既有物质方面的原因: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亦有精神方面的原因:显摆。“道”,则上文所提到:孔子眼中的“道”,即正确路径与导向。小编觉得,孔子眼中的“道”,有点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世界观,不过比世界观更为科学的是,“道”自带正方向。
  如果大家都去务本而不务外的话,那么个人乃至社会自然也就有道了。这便如孔子所说的“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世上本就有道,只是走的人少了,道也就渐渐的荒废了。这或许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想说服各诸侯重新立道,引导民众回归正道。下面,重点来了。
  日期:2018-02-06 23:37:16

  ●  孝弟确乃仁之本
  “仁”,上文亦有提到:“仁”,即良好的心境;不过,正如孔子所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的培养是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身边的至亲都不能做到自然地热爱,又怎么能自然地去热爱他人呢?即便是热爱,爱的恐怕亦非其人而是其背后所拥有的物。换而言之,即物比人更重要。
  《史记·齐太公世家》便记载有“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均为齐桓公的宠臣,都曾做过让齐桓公很感动的事。易牙,为了桓公想尝人肉的戏言,便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肉菜,献给桓公尝鲜;竖刁,为了留在桓公身边伺候,竟然挥刀自宫;而公子开方,为了跟随桓公而放弃了卫国公子的位置,甚至连父母双亡亦不回去奔丧。因此,桓公认为这三人都是真正敬爱自己的人,想对他们委以重用。管仲却抱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此三人均“非人情”,“不可”“难近”“难亲”,不能委以重用,而桓公不听,结果两年后,在三宠地介入下,“五公子各树党争立”,而且不给桓公饭菜,任其困厄哀呼。至桓公卒,三宠赶走太子,“太子昭奔宋”而其余四公子互相攻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惨不忍睹,最后还是太子借助宋国的力量登上王位,桓公才得以安葬。

  之所以会提到这样一段史实,小编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如杨伯峻先生语“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但并非便如有的注家所称“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而是真地如有若所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培养一个人的仁境,确实得从自然、真心地热爱身边人做起。
  日期:2018-02-06 23:42:27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杨伯峻先生的: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昆X的:
  有子说:“一个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谋逆的,更是没有。君子致力于分内而非务外,那么便能道法自然,自然有道;而务内又得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开始,故孝悌乃‘仁’之根本!”

  日期:2018-02-06 23:45:35
  —————————分割线—————————
  欢迎大家提问或者拍砖。
  —————————分割线—————————

  日期:2018-02-07 21:58:03
  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论语的1·3章和1·4章,同时也希望大家多提些诸如“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东东,孔子和南子有无微妙关系,孔子是否为君讳这类比较“古怪”的问题。共同探讨哦。好了,正式开拔。
  日期:2018-02-07 22:08:13
  0103 “巧言令色”并非语言技巧
  有人说,“巧言令色”是门语言技巧,而且越来越有市场。确实,21世纪的人们,的确更加注重语言艺术,但在我这位脑瘫君看来,“巧言令色”并非语言技巧,因为它不同于由衷的赞美与真挚的笑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