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7节作者:
唐封叶
除了不合情势,现代考古发现也不支持“太伯、虞仲江南立国”的传统说法。现代考古学者在传统史书所说的太伯之都——无锡梅里的吴城遗址进行挖掘后,发现出土遗物多是西周的,商末周初的遗存几乎没有。
所以综合当时情势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太伯、虞仲直接跑到江南建国一事,应该是后世吴国迁到江南后才在东周时期兴起的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鉴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客观条件(交通与周人实力),这哥俩最初建立的吴国,必然不会离陕西岐山太远。
所以综合当时情势和考古发现来看,太伯、虞仲直接跑到江南建国一事,应该是后世吴国迁到江南后才在东周时期兴起的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鉴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客观条件(交通与周人实力),这哥俩最初建立的吴国,必然不会离陕西岐山太远。
日期:2017-09-28 11:52:47
太伯、虞仲最初所奔的“吴”既然不在如今的江南,那应该是在现在哪里呢?
一些史家认为,太伯、虞仲所奔的“吴”,就是今天陕西陇县西南的吴山一带。但西晋时跟《竹书纪年》一起从战国魏国古墓出土的古代文献《穆天子传》却说:“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指初迁岐邑),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显然按《穆天子传》的说法,吴国是在岐山以东的,那么岐邑以西的陇县吴山,在方位上就不对。所以笔者以为,陇县吴山为太伯、虞仲所奔地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史学大家杨宽、王玉哲等人则考证说,最初的吴国其实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山西虞国,即今山西平陆县。首先从古文字方面来说,在古文中吴、虞是相通的。其次再说文献记载。第一,据《左传·僖公五年》,春秋中期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力劝虞君拒绝时,曾回忆本国来历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太王,因此没有继承君位。)”显然宫之奇认为,太伯、虞仲就是本国虞国的先公。第二,《逸周书·世俘解》也说,武王伐纣成功后,回到周国祖庙,曾经祭祀“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等六位先祖,这六位先祖中的“虞公”显然就是虞仲(仲雍)。虞仲(仲雍)既然被称为“虞公”,那他自然就是虞国的君主。这再次证明,山西平陆的虞国,就是太伯、虞仲(仲雍)所奔之“吴”。笔者赞同杨宽先生“吴国最初即山西虞国”的说法。
有人说,这不对啊,因为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平陆的虞国是武王伐纣后与江南吴国打通了联系,因而把当时吴国君主周章(仲雍的重孙子)的弟弟虞仲又分封到山西所建的啊!其实《史记》的这种说法,整个把事情弄反了,而且出现了两位“虞仲”。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先有山西虞国,后来又分出一个支系江南吴国,而不是先有江南吴国,又分出一个支系山西虞国。首先从地方远近讲,周人自然是先封一个离周人本土近的国家,再分出一个支系到远离周人本土的地方建国,没道理反过来。其次,上世纪50年代的考古,也能证明是先有山西虞国,后有江南吴国。
话说1954年,有农民在今天江苏长江南岸的镇江丹徒发现了一件一般被认为是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宜侯夨(读侧)簋。该簋记载了周康王将“虞侯夨”改封到宜国的史事。很多史学家考证后认为,古代宜、吴音近相通,这镇江附近的“宜国”,应该就是东周时期吴国的前身。所以东周时期的江南吴国,大约是周康王时期才从山西虞国分出去的一个分支国。
日期:2017-09-28 21:41:38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太伯、虞仲所奔的“吴”,不是传统史书所说的江南,而是山西平陆的虞国,那太伯、虞仲出奔的原因,是传统史书所说的“为成全侄子昌而自愿让国”吗?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说太伯、虞仲奔吴的时间和文王的年龄。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您马上就会明白。
还是据西晋考古资料《穆天子传》中那句“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按这句的说法(注意“始”字),太伯跑到山西建立虞国,是太王刚到岐山时发生的事儿。那这个时候,太伯的三弟季历有没有生下儿子昌呢?依《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王享年54岁。按文王20岁左右生武王来算(文王还有长子伯邑考),武王去世时文王若还活着该有70岁上下。而后来我们会讲到,武王是文王去世后五六年驾崩的,那么文王的享年只在65岁上下。(西汉《小戴礼记》上说文王享年97,武王93,纯属胡扯,武王如果93岁才去世,他嫡长子成王继位时怎么能还年少?《文王武王享年考》)而史书一致说,文王在位50年,那文王继位时也就是十余岁。综合古今《竹书纪年》来推算,文王父亲季历在位至少一二十年,太王迁岐后也至少一二十年才去世,可见周人迁岐后太王和季历的总在位时间不低于二三十年。再减去文王继位时的年龄(约十余岁),所以太王初迁岐山时,文王压根还没出生(文王应是太王迁岐后至少一二十年才出生的)。我们前面引用《穆天子传》已经说明太伯奔吴的时间在太王刚到岐山时,那么当时季历肯定还没有生出儿子昌(文王)。所以“太王见季历的儿子昌有盛瑞、欲传位给季历把君位留给孙子昌,太伯、虞仲因而主动逃避让位”的传统说法,自然就是后世之人为给文王头上套光环而编造出来的神话传说了。众所周知,中国历代王朝的君王尤其是开国君王,都会被附会上很多神话和神迹,哪个君王身上要是没有什么神话,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日期:2017-09-28 23:49:33
太伯、虞仲奔吴(虞)既然不是为了成全父亲太王的心意而让位,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历史大家杨宽分析说,这应该是太王的精心战略布局,也即太王让太伯、虞仲到山西去立国,是为兴周灭商布置前进的基地。但是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显然太高看太王了。我们知道,太王迁岐其实就是因为周人早年实力弱小,所以才被戎狄侵逼得背井离乡,不得不重新寻找部族谋生发展之地(所谓“太王仁义让出豳地”的故事不过是后人为太王遮羞的说辞而已)。当时太王连戎狄都对付不了,在他仓皇迁徙的途中、或刚找到新家园后,能有灭掉天下霸主、庞然大物的商朝的想法?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个人连普通拳师都打不过时,能有击败拳坛世界冠军的豪情壮志?就算太王在水土丰美的岐邑发展一二十年,周人的实力大增,也只是相对在豳地时来说的,太王去世前应该也难有灭商兴周的想法。要知道后来武王灭商,发生在太王迁岐的近百年后,太王怎么可能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有个重孙子灭掉了令人畏惧的大商朝?所以杨宽先生的“太王精心战略布局分封吴太伯”的说法,本人难以认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