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8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29 08:53:30
  杨宽先生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人们(包括笔者)研究历史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按照后来的历史结局,来逆推当时历史人物的心态、想法或动机。就如同有些人看到司马家后来篡夺了曹魏天下,就把司马懿当成一贯阴险狡诈、图谋篡位的小人的一样。其实要不是曹家几代皇帝短命,哪里有司马懿什么事儿?司马懿虽不是善茬,但他最初出仕时,应该只不过是想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和家族而已,后来的事情只是看一步走一步,恰巧碰到某一天时机到了。他在曹操、曹丕和曹睿手下干的时候,肯定还没有、也不会有什么不臣之心。再比如1644年满清入关夺了天下,但是往前推不到三十年,努尔哈赤在1616年起兵时,能想到会有这一天吗?努尔哈赤起兵时,能想到成功霸占东北,估计就够他乐呵的了。就算是古今杰出的政治家,往往也很难预料到数十年后的事情,太王又怎么可能会预料到百年后周人取代商朝的结局?又怎么会为灭商兴周提前做“战略布局”?

  日期:2017-09-29 08:59:26
  有人问了,既然你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太伯、虞仲到底为什么离开父亲太王,跑到吴(虞)地建国呢?解释这个问题笔者也没有什么过硬的文献或考古证据,下面说的也只是个人的一种猜测:

  我们知道周人受到戎狄威胁从豳地迁出时,本来前途未卜,并没有具体的目标、方向。出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考,可能他们从豳地出走时就选择了兵分两路——太王带了年纪尚小的小儿子季历和大部分族人走一路,太伯和虞仲这两位成年兄弟带领少部分族人走另一路。分成两路走的好处显而易见,假如有一路没找到“乐土”或者中途遇敌覆没了,还有另一路做“备份”,周人不至于全族灭亡。我们知道,最终太王和季历是辗转走到了岐山脚下,而太伯和虞仲可能从豳地走出后误打误撞,走到了今天山西的平陆县,也即上古时代的虞地。最初到达各自的落脚地时,两路周人应该并不知道对方走到了哪里;后来逐渐联系上之后,太伯、虞仲说不定也不想再劳苦奔波西进去找父亲、三弟了,于是就在山西平陆“自立门户”。毕竟当时的周国其实只是个大点的部族,这周君之位太伯估计也不那么在意,再说他“自立门户”之后照样也算是“一国之君”了。太王知道后,也就承认了大儿子、二儿子的分家举动,毕竟不承认也没办法。后世周人就把太王的这种“承认分家”,美称为“分封”,于是有了《穆天子传》中“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的“记载”。

  日期:2017-09-29 09:09:35
  既然已经对“太伯奔吴”的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想”了,笔者就不妨继续讲讲本人对吴国历史的“认定”:
  太王去世后,季历和文王先后继位,在他们进军东方的过程中,多得山西虞国的帮助(后面本人会具体讲述)。太王迁岐近百年之后,武王伐纣成功,正式以天子名义封当时的虞国国君为“诸侯”。紧接着,武王崩逝、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周人将势力推进到东方。按宜侯夨(读侧)簋记载,周康王时,为了加强对东南方向的统治,康王又从山西虞国分出一个分支,封建到今天江苏镇江丹徒一带立国,国号为“宜”,又作“吴”,这就是后世的江南吴国。因为吴国之君也是太伯、虞仲的后代,再加上上古史料匮乏,于是西周后期或东周初期逐渐就有了太伯、虞仲直接奔到江南吴地建国的传说。而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出于“正人心”、“止纷争”的目的,于是大力颂扬太伯的“让国至德”。到汉初,太史公出于同样目的,将“太伯让国奔吴”的传说记载入《史记》,并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孔子和太史公,不一定不知道“太伯建吴”的其他版本说法,只不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们最终还是选择“相信”符合自己理想的那种“让国”的版本,以实现自己“教化世人”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孔子和太史公错了,但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已经不需要再以“教化”为目的,而是应该探索历史的真相了。

  日期:2017-09-29 21:52:44
  回过来再说太王为什么要传位给三儿子季历。说了上面这么多,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简单了。因为按照本人“周人兵分两路从豳地迁出”的猜想,太王的三个儿子,只有小儿子季历跟着太王一起到了岐山,那么太王迁岐后立世子,也就只有立身边的季历了。
  话说太王迁岐后既然把季历立为世子,作为父亲,他就要好好栽培这个“储君”。除了历练季历的能力外,太王还为他结了门好亲,也即给他找了个好老婆——后来文王的母亲太任。西汉《列女传》说太任端庄有德,怀文王时她“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音,口不出敖言”。当然我们在此想详说的不是太任的“德行”,而是她背后的家世。
  说起这太任,那可是颇有来头。《诗经·大雅·大明》有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原来季历的老婆太任,是任姓挚国的二女儿(“仲”就是老二的意思)。任姓,是传说中夏代车正奚仲的后代。任姓虽是东夷之后,但是很早和商朝的关系就很好。据《左传·定公元年》载,任姓的薛国君主仲虺(读灰)曾经担任过商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臣扈、祖己又先后在商王太戊、武丁时担任商朝大臣。而挚国,就是仲虺的一个名叫“成”的子孙建立的。挚国在商朝时是王朝的畿内诸侯,一些史书说它位于今天河南平舆县。不过实际上平舆很有可能只是周代时挚国的位置,因为平舆距离商人都城安阳殷墟较远,已经出了商朝王畿圈了。至于商代挚国在哪,我们现在已经无考了。不过这个问题不重要,我们也无需纠结。我们想强调的是,当时迁到岐山后的周族,作为中原人眼中的西北边鄙之人,能和商王畿内任姓挚国通婚,显然是“高攀”了。挚国虽然并不属商王族,但是作为商王畿内颇有权势的的贵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可比周人先进得多。当时的小邦周和商朝挚国联姻,对于提升周国的政治影响力,学习先进文明,自然是大有益处。太王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位国君,显然是用心良苦、眼光长远,要知道以前姬姓周人基本都是跟西部的姜姓部族通婚的。当然另一方面,挚国当时肯同周国结为姻亲,也可看出周人迁到岐山后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和影响力确实有不小增长。

  有人可能会说,什么,那个时候,周人与殷商就已经有联系了?很多人想必会接着问,周人是何时与殷商建立关系的,周人与殷商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下节,我们就将讲讲商周关系,尤其是介绍一下商朝的概况,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到底如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