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6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09-21 11:54:04
《大雅·緜》接着介绍,太王迁岐后,带领族人开辟田野,整修田亩,发展农业,建立民居。同时他还命司徒和司空建造宫室和社庙。诗中描写,“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意思是周人宫城的皋门和应门修筑得十分高大庄严。这不是诗人夸张,周人到岐邑后的建筑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考古学家在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商末周初大型宫殿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的瓦片。前面我们在介绍公刘迁豳的时候提到,夏商时代连王室的宫殿都还是“茅茨土阶”,也就是草顶土墙。而1976年那次周原出土的少量瓦片,可能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瓦片。说明那时的贵族宫室,已经开始在屋顶的重要位置少量加瓦了。自此,中国的建筑史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日期:2017-09-21 20:20:29
周原不愧是水草丰茂之地。在定居后的岁月里,周人的老本行——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畜牧业也十分兴旺。1976年考古学者在周原遗址的一个制骨作坊里简单挖掘,就出土牛、马、羊、猪等动物的骨头1万多公斤。生产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周国的国力也逐渐充实强大,再不是当年那个戎狄想欺负就欺负的弱小国家。后世周人认为太王迁岐是周族历史的转折,是他们走向兴盛的开始,十分推崇太王,因此追封他为周人第一位王。《诗经·鲁颂·閟宫》甚至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把太王说成是周人最早开始进行翦商大业的君主。这种说法当然太夸张,是姬家子孙的溢美之词,毕竟在豳地时周人实力还弱小到被狄人欺负得背井离乡,就算到岐山后势力开始壮大,太王也不可能脑子发热,一下子就冒出灭掉大国商朝的想法。但是太王来到土地广阔肥美、战略相对安全的岐山下,为周人的发展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奠定了未来兴盛的基础,被周人认为是首位“圣王”,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期:2017-09-22 17:43:44
本节的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周人”、“周国”的得名时间。上面刚讲过,《诗经·大雅·緜》一诗在传世古籍里首次提到“周原”一词。因此自古以来史家都说,这周人、周国的“周”,就是太王带领族人迁到岐山下的“周原”而得名的。其实啊,古人是没见过甲骨文。近现代考古发现,比公亶父(太王)早百年的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就已经有“周”、“周方”的记载了。
周方其弗有(祸)
显然,周人没到岐山周原的时候,就已经叫“周人”了。我们在本书第一节曾介绍过,甲骨文里的“周”字就像划好的田界里,长着很多庄稼。所以周人是因其特长得名“周”,而非得自地名。相反,地名“周原”,才是因为周人而得名——周人居住在哪块原野,他们自己和其他部族,就称那块地方为“周原”。岐山“周原”绝非第一个被命名为“周原”的地方,应该是周人迁到岐山南麓的这块平原后,把原居住地的地名“周原”又带到新地方而已。这种情况在中外历史上也都常见。众所周知美国有座著名城市叫“纽约”,英文写作New York,就是最初到北美的英国York郡人,把York的名字又带到新大陆,只不过前边加个“新(New )”字。美国城市波士顿,也是这样的情况,波士顿本是英国英格兰东部林肯郡的一座城镇,这里的英国人移民到新大陆之后,就把“波士顿”的名字也带了过来。现在大家提到“波士顿”就想到美国城市,殊不知英国也有一个波士顿,而且这才是原版。
日期:2017-09-22 23:24:27
4,太伯奔吴真是“让国义举”吗?
上一节我们讲过,太王对周人的一大贡献是带着周人从豳地迁居到土地肥美、战略环境相对安全、发展空间广阔的岐山。太王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和老婆太姜一起(注意可见周人与姜姓部族的通婚关系),生了三个有名的儿子,也就是太伯、虞仲(仲雍)和季历(王季)这哥仨。
太伯和虞仲,可能很多人听说过,尤其是现在苏南苏锡常一带的吴地人对这两个名字特别熟悉。因为据传统史书记载,太伯和虞仲就是江南吴国的开国始祖(苏锡常一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核心区域),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则是“让国”的“至德之举”。
史书称,太王家的三兄弟中,数老三季历最贤德。而且季历娶了一个叫太任的贤惠媳妇,给太王生了个孙子(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居然天降瑞兆。刚出生的小婴儿,能有什么瑞兆呢?史书上语焉不详。不过《淮南子·修务训》上曾说,文王是长了四个丨乳丨房的。这用现在的医学术语说,好像叫长了副乳,是病。但在古人看来,可能觉得这象征着生殖力强、预示族人兴旺吧。于是太王非常高兴,就给这个宝贝孙子起名叫“昌”,还说:“我们周族日后必当兴起,大概就应在昌身上吧?”因为喜欢这个孙子昌,太王就想让他以后能继承君位。而要昌日后继位,那他爸爸季历,也得先成君主才行。所以太王就有了立季历为太子、好让昌最终能坐上周君宝座的心思。
传统史书接着说,太伯和虞仲这哥俩也是孝顺孩子、老实人,一见这情景,得嘞,为了成全父亲,咱就让贤吧,就一起逃走了。而且说太伯和虞仲从陕西西部的岐山,一口气向东南逃出几千里远,跑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靠感化当地人,建立起了一个新国家——吴国。于是太伯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吴太伯”。
日期:2017-09-24 16:57:31
不过,太伯和虞仲这哥俩,能在3000多年前交通极其不便、并且隔着商朝这大国和林立的小国的情况下,一口气跑到江南那么远并建国,是十分令人怀疑的事情。要知道,3000多年前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原始森林,各地山川阻隔、沼泽密布。在这2000多里的旅途上,就是随便来场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或冒出几只猛虎、窜出几条毒蛇,就足以送那哥俩提前上天堂报道(参见现在经常见于报道的驴友探险遇难的新闻)。这还没说,当时部族林立,很多野蛮部族恐怕还有吃人的遗俗,说不定哪眼看不顺,就把路过的那哥俩给绑了吃了。退一步讲,就算太伯、虞仲福大命大,能够安全地通过危险的自然山川池泽、敌对的国家、食人的部落,跋涉2000多里到达今天的江南,但作为西北人的他们,跟当时的江南部族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江南之人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可能“被感化”而拥立两个外来人为君主呢?有人圆场说,太伯和虞仲作为后稷的后代,应该是农业技术能手,又掌握较先进文化,江南落后的蛮族见了他们,肯定就像现在穷地方的乡下人见了城里来的教授专家,自然会“崇敬”无比。其实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考古已经证实,江南一带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大量种植水稻,农桑发达,商末的江南并不像古人想象的那样是蛮荒之地。所以太伯、虞仲这哥俩肚子里的文化不见得比江南土著先进,尤其是他们掌握的种植粟、麦等干旱作物的农业技术,在种稻的地方更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家江南人凭啥“崇敬”他们,还尊这两个外来汉做君主?又有人说,人家太伯、虞仲南行应该不是只有两个人,肯定还带着部分族人。江南当地土著不服,就自己打出一片天地呗。其实这也说不通。当时周人本是小部族,太伯、虞仲能带走多少人?而且太伯、虞仲若带着小规模“远征军”横穿中原,首先就会引起商朝和中原各国、各部族的怀疑甚至阻击。就算这支小规模“远征军”能以较小的损失到达江南,但是远离本支数千里,毫无补给,能在江南站得住脚吗?所以这种军事征服的设想从后来的历史看,只有在未来周公东征、周朝的势力逐渐东扩、南扩以后,周人才能有力量在遥远的东南方——江南,建立诸侯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