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5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附一张相关地域水系参考图:
  附经中记录河流线索:
  松果之山——囗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
  石脆之山——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
  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
  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羊俞]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时山——逐水出焉,北海(当为流)注于渭。
  南山——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大时之山——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
  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
  黄山——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騩山——錞于西海;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
  没有详细的地形图,更没有等高线图(那是军事机密),卫星图上找山川和河流毕竟费劲,粗略的参考图也能有所帮助。咱们的首要目标是推算出西山经华山山系的确切地理分布,看看《山海经》是不是靠谱的书,要是,咱们才有动力往下走。先绘出更科学的山系分布走向图,标明测距以更好的比对卫星图,看不清楚亦可以结合政区图看哪些是适宜人走的路线。从测量的需要出发,先人一定不会选择翻山,而是绕山而行,尽量走平地,这点很关键。

  日期:2017-07-05 16:27:55
  注意是由西向东。下面请小伙伴们帮个忙,将界点的具体对应反馈给我,因为我实在有心无力,将来要写本《山海经寻祖旅行指南》,需要很多数据。
  推理过程中能够触摸到先人的思想。大量人口聚居的平原地域划分山界更细,这很合理。

  我们还能发现上古至今哪些河流位置有了微小位移,会是地震使然吗?
  总体上看便是下面的西山经华山山系定位图。
  日期:2017-07-05 16:34:41
  没有等高线图和立体的地形图用来比对真的让人抓狂,卫星图上一些地方完全看不出是高山还是平地,只有不断寻找参考图来推理判断。好在经中给出的测距十分给力,我严格按数据去推,结合水系信息,最终推出的结果令人满意并得出一种有趣的印象——先人定方向比较笼统,测量距离很认真,其山界测距与地图测距高度吻合,在复杂地形的山间也尽量测直线距,不得不然的折线测距也同样匹配地图。我从中得到启示,理解了先人的思维特点,那就是简单实用。勘测山系以起始的大致方向(东、南、西、北)为定向,只要是在山系一侧下沿山系走向而行,走向无明显偏折,便不需要修改方向表达,而“西南”则是指西向一段再折向南,避免了方向判定上的混乱,因为现实中的方向感是很难把握的,只要盯着一侧的山系,保证测距正确,其记录就能为后人做简明的指导。当身处广袤大地,迷失方向,茫然困惑之时,那岂不是最好的指南。只是看懵了今天用指南针的现代人,其实揣着《山海经》实际走走就明白了。再说说先人是如何测量大地的,这也是我推理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先人大概在平时的写写画画和观察中,悟到了几何上的等比原理和定向上的三点一线原理,脑洞大开,想到去测量大地,实践之后果然可行,推而广之,运用得非常灵活高妙。不要怀疑先人的智慧,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和现代人很接近了,三皇五帝时代有几个聪明人一点也不奇怪。毫无疑问,得是一群人从事山界的测距,还有一群人入山勘探物产,而这样的人有好几拨,一大批,否则无法完成上千万平方公里分布山系的勘测活动,其简直是伟大的行为艺术。下图是我猜想的勘测场景(我身体太残,画不成,只好凑合意思PS一幅图):

  日期:2017-07-05 16:40:27
  和我原先构想的画面大相径庭,没办法,我生活还不能自理,尽量少麻烦人吧,但我希望有小伙伴能理解我的意思,画出有气势有道理的插图。
  日期:2017-07-05 16:46:24
  没有什么比探秘更有趣了。我注意到,记数的先人还卖弄了下小聪明,英山的五十二里尾数不太完美,于是在南山弄了个四百八里(不是四百八十里,四百里长度上八实在有点多余而无害),两者相加便是整十之数,大概那人有完美强迫症。再看山系总长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和山距相加三千四十五里不相等,差了四十八里,为何?这里显现了其完美主义者的风格,中间的数可以玩下完美,总数得反映真实,那就更加完美了。将天帝之山段的折线距变成直线距(目前不清楚是怎么重测的),减去正好约四十里,又减去南山部分多加的八里,修正便得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这脑子!问题又来了,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直线测距,而且对准分界点,必定要先确定末端,知道它是界点。人的视力在地面上能观察分辨物体的距离很有限,超过四公里就几乎完全看不清了,不要说眼前地形上还有许多遮挡,哪里便能先知道要对准的方向,难道是占卜得来,那也未必精确到如此地步。若是随随便便定向,也不会有如此完美长距的直线,就算是事先知道观测点,先派人在观测点点了狼烟做方向指示,那也只能在先人已知的区域里做得到,对于无人的未知之地呢?走不走得通、好不好走都是个问题。即便远端亦有人定居,如何能先通知到他们配合测量?总不可能先走一遍,回头再排排队,得浪费多少人力,我不认为折腾一回人们还有心情继续下去。对比政区图可见,长距离的界点处几乎都成为今天的人口聚居地,很可能是当初为测量大地需要而长期留守的人繁衍而来。他们必定得到通知,要守在原地,点起狼烟,或以别的方式为远方的人指明方向,而通知总不会是靠飞鸽传书吧,那还得先训练鸽子,照样折腾不起。有一种解释或许说得通,在天上有东西帮助下面的人,那东西能看得很远,很清楚大地的样子,知道界点所在,具有智慧,能传递指令,那它会是什么?不会是神吧……。

  淡定。说点别的,聊聊华山山系里面的物种。植物且不说,因为我不了解。我相信今天去对应的山里找,应该都找得到经中说的植物,因为植物生存力强,不大容易灭绝。单说下动物,有自然形态的,亦有非自然形态的。钱来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样子虽奇但不违背常理,属自然形态,而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显然是非自然形态,大大违背常理,仿佛不是地球生物。然而考察“曰竹山……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我们猜得到,说的是豪猪或叫箭猪,“曰[羊俞]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该说的是长臂猿,豪猪和长臂猿今天的秦岭中都还能见到,“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就不用说了,分明是红嘴绿鹦哥。既然它们都是至今真实存在的,其它列举的物种也大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并非妄言。以先人测距的严谨性看,当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物种,也不是看花了眼。有时我们犯迷糊可能是在理解先人的语言表达上,比如“曰臯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玃如说的该是驯鹿,“马足人手而四角”, 驯鹿腿粗壮如马腿,鹿蹄大而阔,是鹿类中最大的,中央裂线很深,就像人手,而鹿角分杈极有特点,看着就像是四角;数斯说的该是渔鸥,有着蹼足,整体感似人足。从渭河平原一路走来的先人在青海湖旁看到驯鹿和渔鸥,那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不奇怪。但肥【虫遗】是什么,殊不可解。亦有鸟叫肥遗的,“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模样倒是挺正常。北山经中亦有肥遗,“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