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5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这话就显得有些业余了。《红楼梦》是作者(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经过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精心创作的结果,作者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他不可能不知道文天祥这样的一个人物意味着什么。就算贾瑞字天祥是一个巧合,那么如果笔者告诉你文天祥的其中一个字是宋瑞,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是的,文天祥字宋瑞,而贾瑞字天祥。文天祥的名成了贾瑞的字,而他的字“宋瑞”里面的“瑞”字则成了贾瑞的名!这难道也是巧合吗?天底下又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这自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刻意为之!
  说到这里的时候,笔者不得不提一下宋朝时两位著名的文人秦观和陆游。
  秦观和陆游虽然都是极为著名的文人,然而两人一个出生在北宋,一个出生在南宋,两人的出生相去了七十四年(秦观1049-1100,陆游1125-1210),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两人之间的关系很是特别,这当然与秦观无关。这还得从陆游的身世说起。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唐氏在生陆游的时候,临盆之前梦到了秦观,于是她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孩子是秦观转世。于是唐氏将秦观的字少游里面的“游”字拿来做了儿子的名,而将秦观的名嵌进了陆游的字“务观”里面去了。陆游出生之后,唐氏就对其格外的看重,重点培养。一方面固然是使陆游有了很深厚的文化修养,奠定了他作为著名诗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太过看重他,所以唐氏容不得陆游在文化修行上有任何一丁点的懈怠,这也造成了陆游的婚姻爱情悲剧:由于陆游和表妹唐婉二人琴瑟和谐,难免有太过于沉溺于爱情的举动,这让唐氏很是担忧,认为长期以往会耽误了儿子,于是逼迫陆游休了唐婉,这成造成了一对真心相爱之人的分离,成造就了一段千古绝唱“钗头凤”。由于这段故事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中,在此略过不提。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借用了唐氏给陆游起名的方法,将其套用到了贾瑞身上。
  文天祥写过一篇《过零丁洋》的名篇,其中有这样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借指史书。而贾瑞所照的“风月宝鉴”也是一本史书。书上是这样写的“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

  如果“风月宝鉴”是一面镜子的话,代儒只需要将其砸毁就是了。实际上,它是一本书,所以要将其焚毁!而庚双夹给出的批语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再次明确无误地指出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史书!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征呢?“风月宝鉴”有两面,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髅。而“风月宝鉴”就是指《红楼梦》这本书。也就是说,《红楼梦》这本书也有正反两面,一般读者看到的只是《红楼梦》的正面,即是一部很精致的世情小说,写的是以贾府为中心的中上层阶层的生活;而其反面,也正是笔者在前面讲过的“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一般读者很难察觉到这点,这只不过是因为作者将其隐藏在反面,需要十分仔细地揣摩才能得知。

  如果说陆游和秦观之间很是相似的话(都是有名的文人,有着很深厚的文学造诣),那么贾瑞和文天祥之间完全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相似之处。文天祥顶天立地、正气凛然,而贾瑞则猥琐不堪、为人下游且智商低劣,两人简直是云泥之别,似乎作者将文天祥的名和字用在贾瑞身上实在让人很是不解。但请注意的是,贾瑞的姓——贾,即是假!也即是说,贾瑞,贾天祥,即是假的文天祥!
  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了。贾瑞,即是指那些平时以文天祥自居,可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做了可耻汉奸的败类们!

  这些人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洪承畴了!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当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后,也立志要做“文天祥第二”的,他以绝食抗议。清太宗皇太极十分担忧,他想收洪承畴为己所用,想借助他的能力入主中原,如果洪承畴真的追随文天祥而去,对中原完全不熟悉的他就真如同盲人摸象了。
  然而,皇太极的庄妃大玉儿(即孝庄皇后)一下就看出洪承畴根本就没有抱着一死了之的决心。因为洪承畴连自己衣服上的灰尘都要惮去,这绝对不是一个刻意求死之人应该有的姿态。她一眼就看穿了洪承畴贪生怕死的本性。
  有野史说,大玉儿亲自陪伴了洪承畴一个晚上。第二天,洪承畴就投靠了皇太极,做了可耻的汉奸。这当然只是恶心满清的人制造出来的一个流言,皇太极身为一国之君当然不可能容许自己戴上绿帽子。但大玉儿完全可以送给洪承畴另外的美女,从而使其意志动摇,就坡下驴。
  不管怎么说,洪承畴选择了荣华富贵,这也正是“风月宝鉴”的正面的美女的象征意义;而镜子的反面是一面骷髅,象征的则是满清对我华夏的大肆屠杀。洪承畴当然知道这些,知道满清罪恶滔天,但他还是选择了荣华富贵,也选择了满清同流合污,从而遗臭万年!
  而在《红楼梦》这本书中,道士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贾瑞观看镜子的反面,也即是有骷髅的那面,可贾瑞最终选择的还是有美女的正面。贪恋美色的贾瑞最终的下场是十分悲惨的,作者让其精尽而亡而死,实在是丑态百出、污秽不堪,令人难以启齿!这恐怕也是作者的一种希望吧,他希望那些“假天祥”们在这种令人不齿的荣华富贵中丑态百出地死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