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19 17:14:41
是的,齐威王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身为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思进取,通宵达旦地纵情于酒色,一度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黑暗腐败;他也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麻木不仁、醉生梦死,仅九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折腾得内外交困、濒临灭亡;但他又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深入调查,举贤任能,励精图治,大力改革,使危如累卵的齐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冠,正如淳于髡所言,齐威王就是那只大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下一节我们将介绍一位有名的改革家,他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对平民和贵族平等适用刑法的思想家,他又通过变法将秦国一度变成富强的大国,然而就是这个杰出的人物却最后被车裂示众、不得善终,他是谁?他的身上又潜藏着怎样的性格缺陷?请欣赏下节《商鞅为何遭殃?》。
日期:2016-12-23 17:05:25
商鞅为何遭殃
———通鉴扶君上青云(十一)
张玮(原创 连载)
说起商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商鞅变法”,而且很多人误以为他姓商,其实他姓姬公孙氏,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所以就改姓卫,名字为鞅,所以又叫他卫鞅或公孙鞅,后来他又因在“河西之战”中立了大功,国君赏给他商于地区(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十五个县城,他成了这个地区的老大,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商君或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曾在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等制度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军事上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当然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通过一系列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鞅变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国家做出丰功伟绩的人最后却被五马分尸,落得个悲惨下场,究竟他是怎么成功的又是何种原因导致不得善终的呢?今天我们就循着他的人生轨迹来寻找答案吧。
迟来的爱。
公孙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相当于“官二代”,然而他又不像现在的“官二代”那样从小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整天就知道“啃爹”,公孙鞅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尤其对黄老道之术和吴起兵法学得非常认真,对“刑名之学”更深有研究。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刑名学,它是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刑名学最初是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通俗地讲就是倡导管理方法要重罚轻赏,严厉执法,不徇私情。公孙鞅正是通过学习这套学说为以后的变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学成之后的公孙鞅便游历于各国之间,想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后经朋友引荐,到魏国宰相公叔痤家中做了一家臣。然而很不幸的是公叔痤这个人虽然有识人之智却无容人之量,也许是由于他太喜欢公孙鞅了而舍不得把这个人才放走吧,还可能考虑到过早举荐公孙鞅会取代他自己的职位,所以他一直到病重时才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司马迁曾针对此事发了一句感慨“公叔座(痤)知其(公孙鞅)贤,未及进”,是很有深意的。也许公叔座想在临终时做个好事,博个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了,可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的。
然而更为悲哀的是公叔痤的临终举贤却并没有获得魏惠王的认可。公叔痤先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后来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惠王听后越想越纠结,你公叔痤一会让我用公孙鞅,一会又让我杀他,你是不是快死了脑子进水了?于是便没有按照公叔痤的嘱托去重用公孙鞅。不过,这时的公孙痤并没有糊涂,他既对上级表示了忠心也对下级表现了仗义,就在魏惠王走后,他觉察国君表情不对劲估计不会用公孙鞅,就把举荐的原话跟公孙鞅说了一遍,还劝公孙鞅赶紧逃走免得魏惠王追杀他,公孙鞅听后并没慌张,他冷静分析后对公叔痤说,“既然魏惠王不会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来杀我,大可不必惊慌”。事实证明,魏惠王果然没有来杀公孙鞅,这也从侧面看出公孙鞅的遇事冷静和机智灵活的性格。(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