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28 17:27:32
三见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刚满21岁的小伙子秦孝公正式登基,然而不幸的是这时的秦国力量比春秋时已衰弱了很多,正所谓“人善被人欺,国弱遭国侵”,各国都把秦国当作罪犯一样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武林大会”,就像现在弱小国家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或不许加入世贸一样。目睹此景此情,年轻气盛的秦孝公觉得越来越窝囊,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呐喊一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说完便颁布了“求贤令”,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而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公孙鞅的耳朵,他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了,并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见了秦孝公三次。公孙鞅第一次和孝公讲的是帝道,即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第二次讲的是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对这两次的谈话孝公都觉得华而不实,净是玩虚的,一点不适用当时的秦国,所以并不“感冒”。可是公孙鞅此时并没有放弃,通过他的再三请求,公孙鞅第三次见到了孝公,这次他来狠的讲的是霸道,即指以武力、刑法和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终于换来了秦孝公的赞许和折服,后来孝公便任公孙鞅为左庶长,就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相当于现代的总理,我们熟悉的百里奚、公孙枝和孟明视之前都曾担任过该角色。可以说卫鞅从一介草民直接升到这么高级别的官员无疑于坐火箭,充分看出秦孝公对卫鞅才华的赏识和寄予厚望。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卫鞅开始了他的人生中最伟大的壮举——商鞅变法。
日期:2017-01-04 17:09:10
舌战群儒。
古往今来,无论是变法还是改革都免不了涉及一些皇亲国戚和各朝元老的利益,因此也必会遭来这些人的反对和阻拦,不管是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还是戊戌变法概莫如此,这次公孙鞅变法也不例外。在公孙鞅实行变法初期,由于很多举措都侵占了秦朝贵族的利益,自然引起了这些贵族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和不满,纷纷上朝劝说秦孝公不要变法。而此时的秦孝公本想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但心中对新法一事还是不放心,犹豫不决,于是就想出一个法子,召集群臣举办一次辩论大赛,看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来,他要以理服人。此次大赛由秦孝公亲自担任裁判,由公孙鞅代表变法派,由太师甘龙和左司空杜挚代表保守派。辩论赛开始后,甘龙首先表明态度:“大王,我坚决反对此次变法。我认为先王制定的法律制度,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以历数载,如今一切法度已步入正轨、非常完善了,祖宗之法不可违。 如随随便便就更改我朝法度,不仅有乱我朝纲之嫌,而且必将动摇国之根本。再说了,现在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老子不是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嘛?不要瞎折腾了,我们要‘无为’而治。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可以发扬一下民主,征求一下群众意见嘛?请大王三思!”甘龙说完后一副傲视的神态看着公孙鞅,这时秦孝公听后微微点头并转身注视着公孙鞅,只见公孙鞅缓缓站起身不急不慢地说道:“发扬民主也要看情况,既要讲民主还要讲集中。此次变法事关重大,而且多涉及国家顶层设计和国计民生之事,变法之前绝对不能同普通老百姓一起商量研究改革的计划、方案和面临的困难等,而只能与他们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果实和喜悦,这是因为倘若我们将变法之事告诉了老百姓,他们人多口杂,恐怕容易走漏风声;同时,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老百姓觉悟高支持我们改革那自然没说的,可有的人见识低下又喜欢安于现状就会七嘴八舌,容易动摇我们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会严重阻碍改革的步伐。所以说凡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在做大事之前必不会与那些凡夫俗子多沟通交流。当然,对于新法一事上,‘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让我们国家尽快强大起来,一切好的办法和举措都应该勇敢尝试,都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不必胆小怕事、墨守成规、死抱着老祖宗的条条框框不放。”这一番言辞说的秦孝公开怀大笑并夸赞道:“卫爱卿说得很有道理!”(待续)
日期:2017-01-09 16:56:48
今天撇开商鞅这个话题,换换口味,最近结合亲身体会写了篇文章《让我们开启写作之门》,希望也会对大家带来一点启发。以后我也会经常给大家换口味,希望大家喜欢。
日期:2017-01-09 16:59:34
让我们开启写作之门
张 玮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我上小学时语文成绩并不好,甚至常不及格,也许是不太重视或爱贪玩的缘故吧。然而那时候的我有个好习惯,每晚把一天的经历、感想和收获写到一个本上,就是所谓的“写日记”。去年春节回老家,还找出了几本那时写的日记,虽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泛黄的边框已被老鼠咬得面目全非,但翻开里面的字迹仍隐约可见,看着上面又是拼音又是圆圈直让我发笑,我真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出自我本人的“大笔”。也许正是这个小小的习惯为我以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0�2�0�2
积累就是财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