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46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22 10:14:32
  更新83(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3)( 每日更新)
  二 黄袍:谁信军中偶得之?
  仓促陈桥兵变时,都说不予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这是明人岳正写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岳正对于陈桥兵变的被逼无奈之举,提出了质疑:黄袍这个东西,又不是普通东西,在军队里面偶然得到,谁相信呢?
  在中国古代,黄袍是一种限量版正装,跟这种衣服相比,阿玛尼这种限量版弱爆了。
  这种服装不仅仅是限量版,还是私人定制版。定制这种衣服的人,必须是皇帝,或者即将成为皇帝的人。
  如果不是,穿这种衣服的人一般都有一个下场,叫做灭族。
  黄袍也称龙袍。龙袍跟王气一样,是皇帝的专利。其他人用不成,黄袍材料一般是高端丝绸,做工无比考究。按照清宫档案记载,专门给皇帝做龙袍的人有2600人,龙袍一般是赭黄色,上面绣着9条活灵活现的龙,之所以是九条,是因为周易上有一句话:九五之尊。
  按照专家的估计,清代一条龙袍的工时为390天,成本在1000两银子(银子的价值不能按照现在3元一克计算),折合成人民币大致在20万元左右。
  这个成本,一般人承受不了。
  主要是,这种奢华,一般人体味不到。

  龙袍这个东西,只有皇帝才能穿,其他人连收藏都不能。所以一旦穿脏了,或者穿坏了,就得销毁。
  因为皇帝穿过后,它就丧失了使用价值,只能销毁。龙袍是用最高端的丝绸做的,比较娇贵,因为丝绸比较脆弱,一拉扯就坏。
  比如宋徽宗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很善于纳谏。一次大臣进谏言,喋喋不休,到了饭点儿,皇帝想要去吃饭,大臣非要让皇帝听完,拉着皇帝的袖子不让走。结果一扯,龙袍烂了。
  皇帝表现的极为大度,安慰了犯了死罪的大臣,听大臣把话说完,还吩咐宦官把碎龙跑珍藏起来,提醒自己像唐太宗学习。

  龙袍很容易坏,一坏就得扔,通常皇帝是不会打补丁的。
  龙袍的颜色一般是黄色的,黄色是民间比较忌讳的颜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比如皇帝赏给大臣的最高荣誉,就是黄马褂。李鸿章当年去马关签订条约,被日本暴徒枪击,血溅到黄马褂上,李鸿章就要求不要把血迹洗掉,并表示:此血可以报国矣。
  黄色比较忌讳,龙袍的做工比较复杂,所以当年郭威造反的时候,直接扯了一面黄色的旗子,披在身上。
  赵匡胤被大兵们披上黄袍以后,一直在批评大兵们无理取闹,贪图富贵,但是请注意,他就再也舍不得脱下黄袍。
  从陈桥驿到开封40里的路程,赵匡胤一直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黄袍,带领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特别拉风。
  直到兵变成功,军队卸甲归营,赵匡胤同志到了都点检衙门最后一次办公,才依依不舍地脱下了自己的正装。
  因为,他是被逼的。
  他脱了正装到都点检衙门,需要跟罗彦瓌一道,跟宰相们唱一出双簧。赵匡胤同志是个很害羞的人,既然当天子已成既定事实,见了宰相们,被逼的样子还是要做的,他要跟宰相们商量一下怎么办。
  穿上黄袍,跟宰相们商量不太合适。那就不叫商量了,不民主。
  但是很快,当天晡时(下午3-5点),赵匡胤正式换上了自己心爱的正装,再也舍不得脱下来。
  毫无疑问,赵匡胤的黄袍是提前准备好的。

  但是,黄色的忌讳却是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才有的,明清最盛,难怪明代人岳正会发出黄袍不是寻常物的质疑。
  但是在五代,扯一块黄色的丝绸是很普遍的,在做一袍子也是很快捷的。
  唐高祖李渊曾经禁止老百姓穿黄色,高宗也禁止过,想把黄色霸为己有,但是实际上他们失败了。禁黄规定不是很严格,唐朝直到五代后期,老百姓穿着黄色衣服也很普遍。
  当年,魏仁浦同志的新短袖就是他妈妈借的一块黄縑做的,只是后来被魏仁溥丢到了河里。
  赵匡胤同志的确是蓄谋已久的,但是不会超过半年。因为柴荣死去刚刚半年。所以赵匡胤的黄袍不会像清代的黄袍一样,耗时一年多,做工无比考究。
  一年前,柴荣同志生龙活虎,春秋鼎盛,这时的赵匡胤同志做龙袍无异于自掘坟墓。
  黄袍成为皇帝的职业正装,实际上始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这个事件太有名,所以黄袍,就成了皇袍。
  五代虽然禁黄不严格,但是穿黄袍也是比较犯忌讳的,所以赵匡胤同志的龙袍制作时间一定特别 仓促,估计质量不会太好。绝对不像清代皇帝龙袍那样,件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
  黄袍虽然不是寻常物,但是黄色的绸缎是很寻常的,所以赵匡胤同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研发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职业正装。
  陈桥兵变,标志着黄袍开始成为皇帝的职业正装。
  而在此之前,龙袍的颜色是不统一的。
  秦代,皇帝的龙袍是黑色的,
  汉代,皇帝的龙袍是有黑色的,红色的,也有黄色的
  晋代,皇帝的龙袍是大红色。
  隋唐,黄色的龙袍开始流行。

  陈桥兵变后,皇帝的龙袍几乎都是黄色的。可以说,赵匡胤同志引领了皇帝职业正装颜色的时代潮流,直到清朝灭亡。
  宋仁宗时,正是把黄色规定为皇帝的专有颜色,黄色的忌讳正式开始。
  赵匡胤同志提前准备好了黄袍,并且对于皇帝的新装特别喜欢,恋恋不舍,刚脱下就再度穿起来,这足以表明陈桥兵变是蓄谋已久的一场阴谋。
  日期:2016-06-22 18:04:11
  更新84(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4)( 每日更新)
  三 禅位诏书:年年依样画葫芦
  赵匡胤在进行禅让典礼的时候,发现小皇帝的禅位诏书没有准备好。就在此时,翰林学士陶谷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封禅位诏书,高声宣读。
  为什么这么巧?缺什么来什么。这种巧合无外乎两种情况:赵匡胤集团安排陶谷预先写了禅位诏书;或者陶谷同志眼光狠毒,预见到赵匡胤同志可能当皇帝,为了向新皇帝讨一个利是,表示一下拥立之功,提前写好了禅位诏书。

  后来陶谷的遭遇证明,陶谷同志并不是受指示写的禅位诏书。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陶谷同志得知赵匡胤同志称帝后,利用职务之便迅速写好了禅位诏书,来向新朝邀功。
  要知道,陶谷同志的文采天下闻名,而陶谷的职务是翰林学士,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书,主要前途就是当宰相。
  对于文采精华的陶谷来说,利用职务之便,在很短时间内,在办公室写一封禅位诏书应该不难。
  当陶谷同志把诏书拿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赵匡胤心理一定很郁闷。
  这小子从哪儿冒出来的?

  没有诏书场面很尴尬,有了诏书,场面其实更尴尬。
  此时,赵匡胤一定恨死了这个雪中送炭的陶谷。我是被逼即位,现在连诏书都准备好了,谁还相信我是被逼的。
  被逼就要有个被逼的样子。没有诏书可以现场写。你拿出这么一个东西,你让大臣们怎么看我。
  你自以为是的雪中送炭,可能会让别人感觉很难堪。
  所以后来赵匡胤一直很讨厌陶谷。陶谷的儿子科举考了第六名,赵匡胤说:陶谷家教这么差,儿子居然能靠全国第六,不会徇私舞弊吧。于是要求复试,后来复试结果也不错,陶谷确实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赵匡胤规定,以后官员的子女考试,一律进行复试,中国的复试制度就是起源于陶谷。
  我以为,现在的各种考试,应该参考赵匡胤的做法。
  陶谷后来对自己的仕途不满,感觉自己功劳很大,自己的同事们不如自己的,都当了宰相,论资排辈,也该轮到自己当宰相了。于是,他像赵匡胤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求进步的想法。

  赵匡胤很轻蔑地说: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文本,中间不过就是换掉几个字。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依样画葫芦,谈不上有什么贡献。
  陶谷听说以后,特别失望,就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官职需有升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这就是依样画葫芦的出处。现在叫做依葫芦画瓢。
  赵匡胤听说以后,更加讨厌陶谷。

  陶谷的投机行为,以及陶谷同志最后的政治命运,恰恰证明赵匡胤同志当皇帝是预谋已久。但是 赵匡胤同志想要装成无辜的样子,无奈的是,陶谷自以为是,搞了个诏书,这个书呆子把他的伪装的面纱全部撤掉。
  两个人都很郁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