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45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一,战报的来源。战报来自定州和镇州。镇州的守将是郭崇,定州的守将是孙行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柴荣的死党。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赵匡胤集团的的成员。
  不是党员,连积极分子都算不上。
  郭崇,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当年汉隐帝曾经派他去干掉郭威,他叛变了;郭威称帝后,派他去干掉刘赟,他哭啼流泪向刘赟表示自己是大汉的忠臣。
  但是对于柴荣,他是铁杆忠臣。
  孙行友,郭威的死忠。他是一个很注重间谍战的军事指挥官。在郭威主政时期,他多次侦查契丹内部情况,曾向郭威表示,自己愿意率领三千精锐收复幽云十六州(志向够远大)。
  对于大周,他是忠心耿耿的。
  这两人在赵匡胤兵变以后的表现,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差劲,丝毫没有向大宋弃暗投明的意思。

  郭崇经常深情地怀念柴荣,情到深处,哭泣不止(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闻上受禅,时或气泣涕)。他的怀念前朝的情状,被监军陈思诲看在眼里。
  怀念前朝,就是对新朝不满,对新朝不满,就是***罪。陈思诲对死不悔改的郭崇很不满意,他打密奏给赵匡胤,表示郭崇有异心,需要早做防备。
  对于郭崇,赵匡胤像对待王著一样,采取了怀柔政策。赵匡胤说:我素知郭崇很重情义,他这么做,完全是感念周室厚恩,有感而发而已。
  但是,赵匡胤还是起了疑心,于是派了使者去试探。

  郭崇听说使者来了,忧懑失据。
  他愁苦不已,对身边的人说:我可能要遭遇不测,可怎么办才好?谋士辛仲甫对他说:眼下之际,您只有厚待使者,向朝廷表达诚意。
  郭崇听从,在郊外恭敬迎接使者,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使者,自己则每天跟手下喝酒打牌。使者把郭崇的举动报告给赵匡胤。
  赵匡胤接到报告,说道:我本来就知道郭崇不会造反(我固知郭崇不反也)。
  但是郭崇知道,皇帝并不相信他,他毕竟怀念前朝,是个有前科的人,郭崇很识趣,很快,郭崇打报告,请求入朝,主动解除军权。
  日期:2016-06-21 20:47:59
  更新81(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2)( 每日更新)

  跟郭崇现行***相比,孙行友的表现更糟糕,他直接想要颠覆人民政权。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建隆二年,961年,他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后来被举报。赵匡胤知道以后,以巡边为由,派人将他押解京城,审判以后,孙将军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杀他。
  赵匡胤下诏书叱骂一顿后,判了他监视居住(勒归私第)。
  对于这么一个谋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犯罪嫌疑人孙行友,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代英主空前绝后的包容:谋反罪不判刑罚,仅仅给了个刑事强制措(监视居住)。这是很难想象的。
  这两个人,你要是指望他们提供假情报,给赵匡胤同志兵变创造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们不会提供假情报,不代表其他人不会提供假情报。
  这里的其他人,指的是韩令坤或者赵氏集团的其他党员。韩令坤同志完全有这个动机,因为后来赵匡胤称帝后,韩令坤同志的功劳是排在第一等级的:他顶替李重进,做了侍卫司的老大。而韩令坤并不在兵变现场,没有参与陈桥兵变。这个封赏可谓匪夷所思。
  所以说,很可能,是镇守河北的韩令坤提供了假情报。
  如果是这样,赵匡胤同志就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当年郭威不就是这么干的吗?10年前,当赵匡胤还是一个小兵的时候,他就在郭威黄旗加身的时候学到了很多兵变秘籍:如何假传情报,如何凝聚士气,如果激发大兵的积极性,如何把大兵们拉上贼船,如何做到名正言顺,如何做好舆论工作,如何装成被逼无奈的样子,如何做到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郭威是个好老师,赵匡胤是个好学生。他不懂辩证法,但是他很会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但是,即便韩令坤事后收获巨大,这也不能证明就是他提供了假情报。实际上,即使韩令坤不参与兵变,凭他的资历,威望,地位,功劳,以及和赵匡胤的关系,他做到那个位置也是顺理成章的。
  即便不在陈桥驿,他也是有大功劳的。因为他镇守河北,在五代乱世,得河北者的天下,韩令坤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大功劳。
  他在河北,有利保证了兵变的安全,保证了新生大宋的安全。而且赵匡胤和韩令坤是发小,关系亲密无间。

  韩令坤又是赵匡胤集团在侍卫司的最高代表,所以赵匡胤兵变成功后,让韩令坤掌管侍卫司也是顺理成章的。韩通死了,论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了,总不能还让李重进留任吧?
  汉辽到底有没有联兵入侵,在大宋方面的记载里,我们看不出任何端倪,有或者没有都是有可能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我们可以从所谓的侵略者的官方记载里,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在《辽史》(也是元代人编写的,基本都是照抄皇帝实录)。在这一年的年初,《辽史》里面没有记载过跟北汉出兵的事儿。相反,它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国内谋反及平叛。
  959年12月的记载是:庚辰,王子邸烈、海思、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鞠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党事败。

  960年正月的记载更简单:正月,周殿前都点检废周立,建国号宋。
  此时契丹的皇帝是薈hong王耶律璟,他这时难得睡醒了,在忙着平叛,平叛结束后,祭祀天地祖宗,告诉他们:我把谋反平定了。虽然谋反的也是王子,是太祖的子孙后代。
  对于联兵南下,这么大的联合军事行动,丝毫没有任何记载。这是不正常的。
  没有记载,就意味着没有吗?

  也不尽然,赵匡胤是个何其谨慎的人,按照他的个性是不大会搞个假情报的。搞个假情报是有风险的,万一事情败露,赵匡胤同志是担当不起的。
  所以,最大可能的解释是,入侵是存在的,但是规模是很小的。这种入侵基本上每隔几个月都有。
  契丹虽然也是个帝国,但是他们搞的是一国两制,分了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面官按照汉人的 生活方式进行统治,大家住房子;而北面官则是按照契丹民族的民俗进行统治,大家住帐篷。
  契丹内部分了很多部落,这些个部落时不时都会跑到边境去抢一票,这次也是去例行抢劫。而例行抢劫是平常事件,所以不会写入国史。

  北汉也一样,有时候也去抢劫,有时候也会跟契丹联合抢劫。
  所以,这次汉辽入侵的事实应该是:北汉士兵和契丹部落合伙,准备去抢劫宋辽边境。这个抢劫被赵匡胤集团夸大了,然后朝廷派赵匡胤出兵御敌。
  正中下怀。南侵是有的,只是规模比较下,是一次例行抢劫。
  至于南侵的结果,契丹军队逃跑,似乎是讲不通的,这次北伐基本上是进行了一次野外拉练,没有打仗。以至于后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遂罢兵。
  这个结果,也是很容易解释的,人家本来是例行小规模抢劫,你派大军过来,我们当然要逃跑。
  这倒不是说明赵匡胤面子大,而是这些入侵者本来就是想趁火打劫。他们发现打不过,所以就跑掉了。
  他们不想发动大规模战争,因为皇帝要睡觉,他们不敢破坏团结,打扰皇帝睡觉的雅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