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
第47节

作者: 青埂1234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23 11:05:34
  更新85(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5)( 每日更新)
  四 排兵:得河北者得天下
  在兵变之前,赵匡胤的调兵遣将(尤其是遣将)十分可疑。他的兵力主要分为三路。
  第一路:慕容延钊带领大军驻兵真定。此前韩令坤已经诏巡北边。
  第二路:随同出征:侍卫司的老四高怀德,老五张令铎;
  第三路:留守京城:殿前司的老三石守信,老五王审琦(老四的任职者此时不明确)
  赵匡胤的排名布阵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重兵赶赴河北?为什么把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全部带走(除了韩通),把自己的殿前司的高级将领留在京城?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的中原者的天下,但是五代是个例外。在五代,得河北者得天下。
  河北是个战略要地,掌控河北,在北边可以防御强大的北方邻国契丹,向南可以逐鹿中原,成就霸业。所以五代中,后四代的开国者,都曾在河北魏博镇做过节度使。河北是跟契丹接壤,经常打仗,士兵的战斗力特别强悍。
  反过来说,如果不掌控好河北,即便是发动兵变也是不可能的。河北有柴荣同志的死忠粉,他们随时可以向新朝发动攻击,把立足未稳的新朝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力量不够,他们可以请求契丹来做外援,如果契丹插手,刚刚建立的新王朝被扼杀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欲取天下,必取河北。
  赵匡胤同志,在掌控河北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侍卫司的老三韩令坤巡视河北,然后大军出征前一天,派殿前司的老二慕容延钊占领真定。
  慕容延钊跟赵匡胤的关系也很好,赵匡胤当皇帝后,对慕容延钊从来不直呼其名,而只是喊大哥。慕容延钊生病,赵匡胤亲自赐给汤药。慕容延钊病死,赵匡胤恸哭久之,还追封了郡王爵位。
  赵匡胤给了他宰相的头衔:同中书门下,正常的宰相头衔应该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所以不加后面三个字,是因为慕容延钊的父亲叫慕容章,为了避讳慕容延钊父亲的名讳,连官职都改名了。
  为一个大臣,回避一个朝廷的官衔,可见赵匡胤对慕容延钊的器重。另一方面,慕容章可能也没想这么远,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可以做到宰相,估计他是不会叫慕容章的。
  真定是河北的战略要地。慕容延钊手握重兵,对河北各个地方实力派和契丹形成了强大的震慑。而且慕容延钊手里还有便宜从事权。

  这个权力很大,几乎不受限制,有了这个权力。在河北地界,你可以想杀谁就可以杀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韩令坤,赵匡胤的发小,心腹,侍卫司的老三,跟赵匡胤关系特别铁。他死后,赵匡胤为他素服举哀。
  慕容延钊和镇守承德韩令坤两人对整个河北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掌控(延钊与坤所部兵按治边境,以镇静闻),确保了整个河北的安定,也确保了大宋的安全。
  赵匡胤的安排是很有深意的,打仗不把兵派到战场,却在内部的战略要地安排重兵。赵匡胤是个名将,如果真要打仗,应该不会这样派兵布阵。
  根据情报,战场不在真定和和承德,赵匡胤却在这里安排重兵,用意很简单,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震慑河北和契丹,为兵变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本来北上御敌是要打退契丹的,赵匡胤却把重兵防备河北的地方势力。这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
  事后的封赏也证实了这一点:没有参加兵变的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分别作了殿前司和侍卫司的老大。成了第一等级的开国功臣,虽然没有参与兵变,但是确实为兵变的进行提供了安全环境,居功至伟。
  跟随赵匡胤出征的是侍卫司的高怀德和张令铎;守卫京城的是自己是自己殿前司的部下石守信和王审琦。
  这个安排也是颇有深意的。

  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是义社十兄弟成员;高怀德和张令铎虽然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但这时,这两位 毕竟是侍卫司的人马,对于这两个人的态度,赵匡胤是拿不准的,所以就把他们带在身边,随同出征。
  这样一来,侍卫司干部严重缺乏,侍卫司的领导层基本被架空。高级将领就只剩下韩通,韩通人缘很差,一个人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在军中的高怀德和张令铎对自己兵变,基本上无能为力,即便有想法,也不会有什么行动,赵匡胤做皇帝对他们意味着更大的利益,他们会成为开国功臣。
  把他们带着出征,还可以起到迷惑朝廷的作用,殿前司的老大当主帅,带着侍卫司的两位将军出征,自然大家就不会怀疑主帅会有什么二心。如果全部带了自己的部曲,那么大臣们就会有想法了,你带的全是自己人,你想干啥?
  如果把这两人留在京城,就不好说了,他们到底会站在那一边,是不确定的。
  至于把石守信和王审琦留在开封守卫京城,更是一部妙招。有人出征,就需要有人留守。把自己人留下来,对于后方的安定是很重要的,这些人可以对付韩通的侍卫军,保护自己的家人。

  这样也会减少兵变的阻力,后来,赵匡胤率兵进入开封,石守信就毫不犹豫地打开了城门。
  总之,赵匡胤三个方面的兵力部署全部坚持一个原则,保证兵变的顺利进行。
  整个排名布阵,都是在围着兵变转,朝着兵变干。
  日期:2016-06-23 11:09:52
  更新86(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八章 谜团6)( 每日更新)
  五 家人反应:家母素知儿有志
  兵变过程中,赵匡胤家人的反应可谓十分反常。赵匡胤把外面的流言告诉家人,妹妹拿个擀面杖就打过来说:你小子真没出息,这么大的事儿,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自己决定,却回来吓唬我们妇女。
  兵变结束后,杜太后得知儿子黄袍加身,淡定的表示:我儿子一向有大志向,今天终于实现了(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在司马光《《涑水纪闻》》里,杜太后还进一步表态:我儿子天生奇异,别人都说他能当皇帝,我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

  露馅了。
  你儿子自己说是被逼的,你却说素有大志,早就想当皇帝。
  所以还是那个陈桥兵变研究专家岳正,在他的一首诗里表示:
  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知。
  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世哪知费讨寻。
  岳正不仅揭发了赵匡胤的兵变是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还调侃了一下元代的《宋史》编修史官:同一本书,你们的记载都是驴唇不对马嘴,害得后人说三道四,议论纷纷。

  其实编纂《宋史》的史官也很冤枉。我们几个人,500万字的《宋史》,两年半编完,每天加班加点,我们的总编还是汉盲,汉语都不懂,所以在统筹方面出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何况我们,还要在编撰《宋史》的过程中抽空编写《辽史》和《金史》。
  工作量大,工期短,主编还是个汉盲,我们实在没有精力去进行考证和校对,只能把他们的各个皇帝的实录抄写一遍。
  赵匡胤领兵出征的时候,他的家人要留在开封,做朝廷的人质。以保证赵匡胤同志的忠诚,成功最好不过,如果不成功,就可以选择成仁。因为你要是敢投降,或者造反,你的家人就死定了。
  史弘肇事件中,郭威和柴荣的全部家属就是这么死掉的,他们留在开封,被刘承佑同志赶尽杀绝。

  赵匡胤同志从这个事件中,学到了教训。所以在领兵出征前,他先妥善安置了自己的家属,他让石守信王审琦两个兄弟照看,这两个兄弟手里有殿前军,很能打,保护家属应该问题不大。
  他还把家人安排在寺院里避难,由赵光义同志统一指挥。据说兵变发生后,韩通带兵要干掉赵家人,结果在寺院和尚的拼死保护下,赵家人才得以免遭劫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