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48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08 08:17:30
  第三章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第一节 小站练兵
  对标题再简单的解释一下,乾卦讲的都是龙,第三爻也可以简称为惕龙,中心思想是一个字“惕”,目标是一个词“无咎”。意思是要警惕,不犯错。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你不出名没人鸟你,你一出名,麻烦、烦恼、陷阱、狗仔队就都来了。必须小心谨慎,才能方成大器。
  1894年7月21日,袁世凯长出一口气,终于活着回到天津了(在朝鲜装了逼还能跑)。22日,军机处开会,决定调袁世凯回京述职。战争一触即发,袁世凯即是最了解朝鲜情况的人,又是唯一一个能从最前方带来第一手资料的人,大家都想听听他的看法,了解一下朝鲜的最新动态。
  光绪批准后,24日朝廷发旨让李鸿章派袁世凯进京。不过李鸿章却表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坚持让袁世凯回朝鲜,不过不是回首尔,而是去平壤叶志超的部队。
  就这么拖了一星期,直到8月1日,清政府已被迫对日宣战了,军机处也发现再叫袁世凯过来,带来的早不是新闻了,而是旧闻了,于是8月5日批准李鸿章的奏议,让袁世凯去平壤。
  前面说过,关于对日策略,袁世凯和李鸿章之间已发生了公开的分歧,没公开的不满肯定更多。此时的李鸿章已被翁同龢等主战派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李鸿章坚持要让袁世凯去前线,除了为了要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外,也怕一肚子牢骚的袁世凯进京乱讲话。
  袁世凯从首尔回来之前,就已经表示重病缠身了,此时袁不想去平壤给自己的履历抹黑,于是继续生病。对于李鸿章来讲,只要袁世凯不去北京乱讲话,去哪都无所谓,老子正忙着打仗呢,就给袁世凯先放个假吧。
  日期:2016-08-08 16:44:40
  不曾想8月16日袁世凯的堂兄袁世勋(袁保恒之子)拜见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请求翁同龢帮忙为袁世凯回旋。这次翁同龢对袁世凯的印象颇好,日记写道:“慰庭(袁世凯)在朝颇得人望,今来津不得入国门,李相(李鸿章)令赴平壤......”可以看出,翁同龢非常高兴的发现了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在为袁叫屈了。

  8月17日,袁世勋拿着翁同龢的推荐信拜见了清流党元老李鸿藻,李鸿藻也对袁世凯赞赏有加。于是8月19日光绪下旨,将已革职的知州陈长庆(就是甲申政变中手持名简给袁世凯开路的那个)的部队交由袁世凯带领。
  现在普遍认为袁世凯这时候怕死,不愿意再去朝鲜了。但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袁世凯非常想去朝鲜,从哪跌倒了就从哪爬起来。只是袁世凯不想一个人无名无份的去,只要给他带兵,他立马就能从病床上爬起来。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袁世凯在朝鲜干了快十年老大的工作,现在要让他重新做基层做起,这让他这张老脸往哪搁,怎么面对朝鲜的江东父老。
  李鸿章惊讶的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这个年轻人居然从自己的政敌处要到了兵,并且连要到的兵都是挖了自己的墙角。李鸿章非常生气:“你小子不是病得爬不起床了吗?”
  既然现在袁世凯病好了,李鸿章坚持让袁世凯去平壤。这下病刚好点的袁世凯又重新病倒了。
  日期:2016-08-09 08:15:23
  就在李鸿章跟袁世凯的关系僵了的时候,8月24日,清廷成立前敌营务处,由李鸿章的亲信周馥[fù]负责。虽然周馥比袁世凯大22岁,但他曾在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手下干过,两个人的辈分也忽高忽低,所以周馥一直以来也都是袁世凯的挚友。此时周馥出来打圆场,让袁世凯跟着自己去营务处干后勤送快递,这个折中的方法也很快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
  就在袁世凯赶往凤凰厅(现辽宁省丹东市)的路上,9月16日,平壤失守,左宝贵阵亡,叶志超突围撤退。9月17日,中日海军黄海大战,北洋水师损失五艘军舰,邓世昌、林永升等大批官兵殉国。9月22日,清廷根据翁同龢的建议,建立鸭绿江防线。
  大家看过地图就知道,丹东就在鸭绿江边上,后勤基地要重新选址了。在朝鲜还能小打小闹,现在日军马上要进入中国边境了,清廷开始调集各路大军前来助战。
  甲午战争中,清军在辽东的规模,前前后后大约有400营,20万人。周馥与袁世凯刚上任的时候只是负责在朝鲜1万5千名清军的后勤,这猛然间突然多出来几十万人,业务量暴增,袁世凯的头都快炸了。经考察,袁世凯建议把后勤中心设在新民厅(现沈阳市下的新民市)。
  袁世凯后面才发现,还有比负责几十万人的后勤更让人崩溃的事。10月24日,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数万溃军如潮水般的涌向后方,且“沿途掠夺”。

  日期:2016-08-09 10:48:39
  这段时间,袁世凯来回奔走,主要干了以下三件工作:
  第一,干好自己本职的快递工作,首先打仗前要往前线送粮饷、器械、弹药。其次前线溃败后,要把送的粮饷、器械、弹药再赶紧拉回来。
  例如局势到最危急的时候,袁世凯曾亲赴辽阳,把数十万饷银,3000余箱军火拉了回来。在辽阳办理退货业务的时候,袁世凯还曾向盛宣怀抱怨:“(辽阳)城民多迁逃,米已停卖,雇车无一辆,官车没造完......”也不知道袁世凯最后是怎么把这么多东西运回来的。
  虽然来来回回做的功等于零,但这回袁世凯真的累病了,如假包换的真病了。前面是有点小病,现在真的是大病了。不仅是袁世凯,周馥也累病了,1895年正月,李鸿章将58岁的老同志周馥调回天津养病,前线的后勤都由袁世凯负责。
  日期:2016-08-09 22:00:23

  第二,继续干他在朝鲜干过的纪检工作。此时的纪检工作不是为了练兵,而是为了对付溃兵游勇。首先这些败兵也挺可怜的,跑的慢的就没命,跑得快的就没吃的,饿的皮包骨头的。其次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四肢健全的人不能被活活饿死,虽然这些败兵对日本人很怂,但对老百姓很凶,经常四处抢掠。
  为此袁世凯成立了一支200余人的卫队,专门处理此事。袁世凯的策略是:可以给路费,但必须归队。听话的就抚慰,不听话的就地处决,这一招也收到了不少效果。据记载,一次袁世凯碰到了一伙不听话的,杀了几个领头的,剩下的乖乖归队。经过这些人宣传,大家都知道了前面有个叫袁世凯的狠角色堵路,比日本人还狠。思前想后,还是军营里安全,于是有上千名败军又重新回到了部队。面对这帮子废柴,估计只能适用古罗马名言:“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

  第三,出谋划策。由于袁世凯只是一个干后勤的,影响力有限,袁的建议大都未被采用。不过,袁世凯的确提过很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如集中兵力坚守摩天岭,从速采用西式战法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