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43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3 23:30:52
  好话说完再说坏话,袁世凯的策略虽然不错,但还是那个问题,很难执行,比如说叶志超同志。一般认为,甲午战争前,清流党一片主战,只有李鸿章求和,也只有李鸿章知道清军的实力不如日军。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全面,不是只有李鸿章知道,淮军上下也都知道。领导知道问题的所在,要求下属执行,那下属要不知道问题所在的话怎么执行啊,至少叶志超同志就非常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叶志超年轻时有一个绰号叫叶大呆子。可以想象,有这种绰号的人在战场上一定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能干上总兵,也是因为他屡建战功。总之,在甲午战争之前,叶志超是一员猛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李鸿章才会去找他。
  问题是现在的叶志超早已不是当年的叶大呆子了,他早就明白朝鲜是个坑,去不得。叶志超明确的拒绝了李鸿章,不愿意去朝鲜。但李鸿章环顾属下,唯一能用的,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叶志超了,这没办法,谁叫你以前表现得那么好呢,就是你了,躲也躲不掉。于是李鸿章郑重向叶志超承诺:“日军虽然气势汹汹,但实际上是组团来旅游的,不会动手打你的。”总之,连哄带骗,总算把心存疑虑的叶志超赶去了朝鲜。

  这就是问题所在,李鸿章好不容易才把有点血性的叶志超忽悠去了朝鲜,剩下的那些怂货(例如前面提到的张光前、黄仕林等人)更是赶都赶不动。叶志超心惊胆战的来到平壤,让他再进军到首尔跟日军挑衅,借他两胆他也不敢了。
  日期:2016-07-24 23:06:42
  增兵震慑,这也是袁世凯最后的努力了,袁世凯也是不遗余力的宣传此事,为此袁世凯也越级上报了一次,6月26日,清廷也表示:“现在情势看去,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令李鸿章“应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这也是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出现的第一次裂痕。
  李鸿章始终坚持不增兵,不挑衅。但随着首尔的日军越来越多,不仅是叶志超,济远号管带方伯谦也通告袁世凯一声后就赶紧跑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最终的局面是:首尔全是日军,袁世凯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使馆里猫着。不仅如此,袁世凯在朝鲜这些年结交的仇家甚多,高宗自己都罩不住自己了,也没法拉兄弟一把了;大院君现在的记忆力也突然恢复了,壬午兵变被袁世凯抓去保定蹲班房,现在终于到了报仇的时候;东学党人与开化党人狼狈为奸,打算新仇旧恨一起算,虽然他们暂时上不了台面,但他们能搞暗杀(老鼠扛刀,满街找猫);日本人也不再玩什么虚的了,直接在袁世凯住所前架了一口大炮,等命令一到就点火,轰死这个大坏蛋。

  日期:2016-07-25 12:45:04
  外面太凶险了,袁世凯现在只能在自己的使馆里躲着,也多亏了他有三位朝鲜姨太太,不用化妆就能出去买个菜,总算还没断水断粮。面对死亡的威胁,袁世凯开始思考人生:我早就说了:“倘俄、英以兵勒令.或可听。如只调处,恐无益,徒误我军机。”最终李鸿章不听,结果现在未经一战,南半个朝鲜已全部沦陷。去年(1893年)我在朝鲜三界任期已满,当初真该一咬牙,不听李鸿章忽悠,去干这个要人命的第四届大使。但问题是现在说这些都没有用了,叶志超远在平壤,方伯谦又丢下我跑了,难道我就该在这里等死吗?

  我重任在肩,不能临阵脱逃。但是我在朝鲜待着,只能白白送死,甲申政变中我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岂是贪生怕死之辈。男子汉大丈夫不怕死,但不能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
  于是袁世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不过袁世凯还是一个负责的人,把和谈的工作交给唐绍仪。明面上说的是现在我谈还是他谈结果都一样,隐藏的意思就是现在谁谈都没用。并且我要落他们手里,死得惨不忍睹,唐绍仪跟他们无冤无仇,一点危险都不会有。
  主意已定之后,6月29日,袁世凯连发两电向李鸿章请求“回国禀商”。也不知道李鸿章是不是怪袁世凯越级上报,反正是你越想回国,我就越让你在朝鲜待着,7月1日李鸿章回电,要求袁“要坚贞,勿怯退。”
  日期:2016-07-25 19:05:55
  第一,首尔全是日本兵,现在就是菩萨现身也不能光动动嘴就把他们劝走。第二,李鸿章的效率太低,我的性命大事,李过了两天才有反应,7月1日当天,袁世凯就即焦急又无奈的回复李鸿章:“拟以口舌争”。
  还有最后一丝理论上的希望,7月5日,大鸟圭介入宫面见高宗,提了一些高宗无法答应的条件,于是高宗拒绝,日本也算找到了动手的借口。
  袁世凯早就料到如此,会谈刚一结束,袁世凯就立即发报,请求敢打就增兵,不敢打就撤兵,再这么耗着,在朝鲜的我和叶志超的清军就坐以待毙了。这次袁世凯真的急了,前面越级上报还是遮遮掩掩的,这回是明着发报了。
  袁世凯也知道李鸿章不愿意调他回国,7月5日当天,袁世凯又向他的盟兄盛宣怀发报,请其帮忙说情。也多亏了袁世凯,盛老板这几年的生意也赚了不少钱。经盛宣怀劝说,7月6日李鸿章发报同意袁世凯回国。

  正当袁世凯赶紧收拾行李,安排行程的时候,李鸿章又后悔了,但自己刚说过的话不能收回。7月7日李鸿章又借用朝廷的名义发了一封电报让袁世凯原地待命。袁世凯只好忍气吞声,再把行李解开,接着在使馆里等死。
  等到7月10日,连叶志超、聂士成等人都坐不住了,发报给李鸿章请求撤军。7月11日,李鸿章再次借用朝廷的名义让叶志超、聂士成等人坚守岗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