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42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1 09:32:00
  这回闵妃也坐不住了,疥癣之疾已成心腹大患,现在朝鲜官军没起义军多,地盘没起义军大,唯一的特种部队也没了,怎么办?现在也只有一条路,向清廷借兵剿匪。闵妃派兵曹判书(相当于兵部尚书)闵泳骏向袁世凯请求借兵。
  闹成这个样子再来借兵,袁世凯表示晚了,“剿匪非难”,但问题是出兵可能会引起各国所制造的意想不到的麻烦,“殆难防范”。不过现在再纠结“早干什么去了”这种问题也没用了,还得想办法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袁世凯上报李鸿章请求清廷出兵。
  当初是小事没人理,现在成大事终于有人管了,是否出兵朝鲜这件事也终于有资格上朝讨论了。现在局面是:朝鲜局势已病入膏肓,清廷出兵是饮鸩止渴,朝鲜表示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大家很快就统一意见:出兵。现在谁敢说放弃朝鲜,那谁就是全民公敌。(现在看来,南海问题也是一样的)
  清廷派叶志超带1000人于6月6日登陆朝鲜后,日本打着保护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名号,6月9日派400名日军进驻首尔,截止到16日朝鲜已有3000名日军。得知中日两国都出兵了,起义军号称十万的武装力量瞬间烟消云散,大家都放下武器,回家种地,暴民瞬间变良民。

  日期:2016-07-21 16:27:53
  东学党之乱平息了,但日本人却赖着不走了,并不断的增兵,意图挑起战争。现在袁世凯面临着做第二个决策了。袁世凯首先于阴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连续三天电禀李鸿章,此次日本出兵“殊非友谊...... 似非口舌所能阻...... 似非有所得不肯去。”
  面对日本的挑衅,此时国内清流党一片喊打喊杀之声。李鸿章明白战争迫在眉睫,但清军实力不够,此战必输,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特别是俄国的调停上。
  以袁世凯对日本人的了解,他对调停并不抱什么指望。不过既然上峰有令,袁世凯也在朝鲜积极的奔走忙活,直到阴历六月十三日,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之际,袁世凯还抱病会见俄国公使韦贝,请他出面调停。
  现在是袁世凯在朝鲜最为难过的一段时间,明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硬着头皮也得做。这段时间袁世凯施展浑身解数,跑断了腿,除了完成李鸿章的任务外,大概还加班干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联系过闵妃,劝其退位,以便让日本退兵。
  第二,联系过大院君,许诺帮他上位,请他帮忙劝日本退兵。
  第三,联系过李鸿章,劝其增兵。
  第四,联系过叶志超,劝其进兵。
  第五,联系过大鸟圭介,劝其退兵。
  日期:2016-07-22 12:34:39
  我们分析下袁世凯的这些活动,先看联系大鸟圭介的。日本既然有备而来,大鸟圭介也是信心爆棚,与其谈判的难度可想而知。

  孙中山第一次见袁世凯的时候曾评价其是:“魔力惑人之命世英雄”。这回袁世凯再次展现了他惑人的魔力,继把比自己大17岁的洪启薰洪大叔侃晕后,又把比自己大26岁的鸟大爷侃晕了,差点完成了这个天方夜谭似的任务。经过一番谈判,袁世凯表示兄弟情深,我让你一步,我撤军五分之四,你撤军四分之三。那既然咱们是兄弟了,你也让我一步,在仁川我的兵力是400,你是250(真是欺负日本人不懂这个数字的深意,袁世凯偷笑中)。待到叛乱结束后,咱们共同撤军。晕乎乎的大鸟圭介表示同意,并且跟袁世凯拟好了书面协议,上报国内请求批准。

  不过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没见过袁世凯,自然也不会被袁世凯的那一双电眼给迷晕。他赶紧发报叫醒被袁世凯给催眠了的大鸟圭介:“快醒醒,该吃药了”。大鸟圭介顿时如梦方醒,赶紧更改谈判条件,新条约的大意是让清廷自动放弃对朝的宗主国权利。
  这个新条约也是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亲自主笔,看准了清廷不会答应才这么提的。前面提到袁世凯曾联系闵妃跟大院君,也是希望能达到大鸟圭介的旧条件。袁世凯好不容易才把局面稳住,这个新条约让袁世凯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日期:2016-07-22 16:31:51
  不过袁世凯并不是光忙谈判这一件事,袁一直劝李鸿章增兵,劝叶志超进兵,袁世凯这么横的原因并不是袁想真枪真刀的干一仗,而是“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必和,则战事必开”。
  让我们再讨论一下袁世凯的第二个决策是否可行。同期清廷实行的是李鸿章的策略:“静待调停,切勿与日人生衅”,把希望寄托在日本国内右派与西方列强身上,也是寄托在国际公理上。不过历史已经验证过了,李鸿章的策略行不通。静待调停,但调停没用,切勿与日人生衅,结果坏脾气都是惯出来的,日本人越来越得寸进尺。
  而袁世凯的策略就显得更积极主动:我把全部老本搬出来,你敢跟我打吗?不敢打的话,咱们就讲和。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是当时唯一的出路。
  要知道,在甲午战争前,能不能战胜清军,日本人心里也没底。纵观之前的历史,日本就没赢过中国。三百年前在朝鲜惨败,明治维新后,1871年日本侵略琉球时居然被当地的土著居民狠狠的修理了一顿,1884年甲申政变中又被袁世凯修理了一顿。虽然源源不断的情报表明清军已不堪一击,但三百年前在朝鲜的那场惨败前,情报也表明当年的明军已不堪一击,所以当时日本国内的右派也有质疑之声。

  但是日本国内的反对势力需要压力才能成长,李鸿章一点压力不给,日军长驱直入,真正了解了清军的懦弱后,日本人仅有的一点担心也化为乌有了。
  袁世凯的外交水平绝不在政治水平之下,对袁世凯的这种外交手段,我借用何天爵对恭亲王奕䜣的评价:“他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他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他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