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40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16 12:59:11
  第三,维护华商利益。虽然俗话说:民不与官斗,但袁世凯向华商们郑重承诺:不要怕,我的官比他们大,我的人也比他们横,你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我都帮你们解决。
  1890年,朝鲜铸造不够分量的钱(就是想往上加“大朝鲜”没加成那次),导致朝鲜人能用这个钱买华商货物,而华商不能用这个钱买朝鲜货。袁世凯立即喊朝鲜外督办整顿。仁川港经纪金在田等二十五个朝鲜商团组成社团来垄断市扬,限定外地来仁川的商人必须再到他这里额外缴费。袁世凯又喊韩外督办取缔该社团。1890年,华商遭遇黄州地头蛇崔景强行收税,华商拒绝后被崔景串通兵役拘禁。袁世凯再喊朝鲜外督办捉拿崔景及差役。仁川海关遗失华商东兴号货物,袁世凯以官方身份出面索陪,仁川海关办事人员马士苛待华商,袁世凯又要求调换马士。华人商店被焚.袁世凯要求朝鲜当局惩凶。华商帆船遇风漂流遭抢,袁世凯又要求朝鲜方面派人查办。如此等等。

  为了这些在普通官员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袁世凯没少跟朝鲜吵。在袁世凯使韩的九年间,与朝鲜外督办交涉这种事的公文有一百多件,平均每个月至少吵一回(朝鲜外督办表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不舒服)。
  从1885年到1894年,袁世凯致朝鲜外督办的交涉文件共791件,其中涉及商业的有511件,占总数的64.6%。在袁世凯的不懈努力下,华商增加了五点一倍。据林明德的统计数字,1885年,中国在朝鲜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日本对朝鲜进出口总额的2.33%,到1892年,已达到日本的45.68%。1885年中国对朝鲜输入额仅为日本对朝鲜输入额的22.74%,到1892年,已上升为日本的80.43%,与日本已经非常接近了。

  日期:2016-07-17 13:06:52
  袁世凯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最恨的人,不仅是因为在甲申政变中跟日本人干了一仗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双方打完仗后还能成为朋友,甲午战争后,日本人还给丁汝昌和左宝贵立过碑;抗日战争后,蒋介石还能跟冈村宁次放下仇恨成为朋友。而袁世凯在打完仗后却坚持不懈的挖日本人的墙脚(朝鲜虽有主,我来松松土。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脚挖不倒)。袁世凯这么干,真是连朋友都没得做。

  不过甲午战争毁掉了袁世凯在朝鲜曾经的辉煌。袁世凯从朝鲜回国以后,也没有忘记在朝鲜的华商,还曾请盛宣怀从上海租外国轮船到仁川,接运中国商人回国,帮他们脱离险境,关键时刻也算够意思了。
  我们现在看上海曾经有过各国的租界,其实当年清政府也有过,只不过是在朝鲜。1885年袁世凯出使朝鲜后,也大力经营清租界,为华商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概分以下几点:
  第一,抢地盘。袁世凯再次出面,欺负可怜的朝鲜政府,扩大釜山、仁川清租界的地盘。
  第二,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沟,平整土地,在清租界里建医院,建消防队,并请朝鲜政府在元山修筑海堤。最后元山租界附近的地价上涨了一倍,看来袁世凯要搞房地产的话也是一把好手。
  第三,加强租界管理。不仅强化治安管理,还搞实名制,对租界内的中国人员登记注册,颁发执照。
  日期:2016-07-18 08:45:31
  对日本人来说,对朝贸易地位的下降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恨的是袁世凯从全方位,各角度出发,全面压制日本在朝鲜的生存空间,摆出一副不把自己赶下海不罢休的架势。
  首先是航运。日商来朝鲜做生意的一个优势就是日本政府会给补贴。袁世凯则奏请清廷仿照日本政府补贴的方法,由烟台、上海税司在来韩华商所交税项中每年年拨一万二干两津贴,再加上华商包贴的水脚,开辟烟台仁川定期航班。由盛老板的轮船招商局派船,每船每二十日往返仁川一次。
  远洋航线开通以后,袁世凯又开始插手朝鲜的内河航线。在此之前,1885年德国人靠贷款曾获得漕米运输权一年。1890年日本想靠李仙得号称给朝鲜贷款之机,获得漕米运输权,被袁阻止后,又借用朝鲜人的名义,开辟了仁川到汉城间的航运。等到1892年李仙得贷款未果,清廷给朝鲜贷款后,袁世凯又收回了漕米运输权。并同朝鲜定约,取缔一切别国势力,牢牢的把漕米运输权把握在自己手里,这让日商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日商曾经借用过朝鲜人的名义,但现在时过境迁,朝鲜人都没中国人吃香,日商又开始偷偷的借用中国人的名义做生意了。所以袁世凯要在租界内发执照,实施实名制,强化自身队伍的建设。
  日期:2016-07-18 21:54:49
  除了压制日本在朝鲜的贸易外,袁世凯也非常善于向日本学习。虽然袁世凯曾说过自己最不懂的是经济,但袁世凯明白,应该如何向懂经济的日本人学习。不过学习的方法也比较简单粗暴,就是:日本人想干什么赚钱的买卖,袁世凯就把日本人赶走了自己干。
  上面说的漕米运输业就是袁世凯把日本人赶走了自己干的,除此以外,日本人还想获取釜山到汉城铁路的修筑权和朝鲜矿山开采权,也都是被袁世凯赶走了,打算自己干的。不过由于甲午战争,这两件事还只停留在合同里。
  1887年日本试图搭建釜山到首尔的电报线,袁世凯直接横插一杠子搅黄了,同年4月18日清廷(其实主要还是盛老板的电报局)与朝鲜签订《釜山、韩城电线合同》,主要分以下几款:

  1. 釜山到首尔的电报线只能清廷修。
  2.修建时聘用一名洋人做总工程师,完工后职工队伍里一个洋人都不能有。
  3.业务我要管,工资你要管,日常开支也是你的事。
  4.电报公司运营章程,收费标准等都要经我审核。

  5.清朝官员用免费。
  6.拉钩上吊,25年不许变。
  看到这些条款,我又不得不感慨,盛老板又赚了。袁世凯把日本的生意都搅黄了,拉过来给盛宣怀干,袁、盛两人也因此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这段时间袁、盛的关系如胶似漆,只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从这份合同里也能看到,袁世凯非常强调国防(第二款的尽量不用洋人)和在朝华商的利益(第五款清朝官员用免费),为此曾坚持要求撤换不能在对韩交涉中统一步调的朝鲜电报局办、盛宜怀的亲信陈同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