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26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07 08:56:48
  从上面四条比喻里我们可以看出,按“学问人”的标准,袁世凯的确没表现出才学来。我们看到的,流传至今的,广为传颂的,有学问人写的古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眼看不懂。那是不是古人说话都这么深奥呢?我看也不见得,李白,白居易这俩名字里带白字的人写的诗就比较直白。所以学问人所推崇的学问很大程度上是故作高深,推崇的讲话也是话里有话(流行语:高级黑),同时这也是一道门槛,用来区别文人跟俗人(不好意思,我就是俗人)。袁世凯不努力把话说得高深莫测,却说得如此浅显易懂,“不学”这个评价是逃不掉了。

  虽然没有表现出才学来,但还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袁世凯这四个比喻还是打的很好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更重要的是中外通用,就算高宗不认字,也能听得懂。并且这四条比喻非常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这几个话题谁都能说两句),所以才能“笔谈至夜始归”。要都是听着像天书似的文言文,那高宗早就洗洗睡了。
  日期:2016-06-07 10:49:56
  当然,“笔谈至夜始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还有一个“时事急务十款”。前面的“喻言四条”是先让你开开心心的听故事,下面这个“时事急务十款”,就得请高宗同学坐好,不能走神,认真听讲,今晚上课的内容是:

  (1)“任大臣”。指的就是袁世凯的好朋友,亲华的金允植、鱼允中等大臣。
  (2)“屏细臣”。指的是亲日之金玉均、亲俄之金嘉镇等小人,类似人等均应从君侧清除。
  (3)“用庶司”。意思是国王(暗指闵妃)不必事事躬亲过问,放手让下属做事。(少管闲事)
  (4)“收民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解决方法是由各部门大臣商议推举贤明的官员(推举谁不还是袁说了算),令其与民兴利除害,并长久任用他们(重点就是长久两字)。
  日期:2016-06-07 16:27:17
  (5)“释猜疑”。做法是开诚布公,乾纲独断,暗示国王应摆脱闵妃控制,自理朝政。
  (6)“节财用”。按《容庵弟子记》中记载,甲申政变后闵妃曾花大价钱购买珠宝(这败家娘们是剁手党),这条也影射闵妃。
  (7)“慎听闻”。“听者必须先审其言能否贴近事理,继之察其言是否属实,只要有人欺骗隐瞒,则明令摈斥放逐到远方,以清理进言之路。”这条是说高宗你得放明白点,亲日、亲俄派都在骗你呢。
  (8)“明赏罚”。暗示高宗要重用亲华的鱼允中、金允植,处罚那些亲日、亲俄派。
  (9)“亲中国”。“ (双方)必须以诚相待,两国一心,没有办不好的事情。”这个不需要特别解释了。
  (10)“审外交”。 “应责成外署,认真周旋,外则尽到礼节,内则示以信用,方可以长久敦睦友好,各自相安。……如果事无巨细,必由诸大臣公议处理,则何至于有阴谋,何至于有隐祸,何至于有甲申之变?”
  再次提醒高宗,朝鲜的外交是由我大清朝决定的,你别自作聪明的搞小动作。这样睦邻友好才可以长久保持,阴谋隐患也就无从产生。
  日期:2016-06-07 22:10:49
  可以看出。袁世凯的这“时事急务十款”的特点就是面面俱到,从人事、财务到具体业务均有涉及,并且条条都是急需整改的。如果说前面的“喻言四条”表现出袁的“不学”,那么后面这“时事急务十款”就能表现出袁的“有术”来。
  前面的“喻言四条”还能开开心心的听故事,后面这“时事急务十款”就不一样了。论起说话态度呢,那就是耳提面命,就差逼着高宗当场签字盖章画押了。虽说高宗比袁世凯还要大7岁,但在袁面前还跟个小学生似的。
  日期:2016-06-08 08:24:16
  袁老师的强化课上完了,高宗同学也别光顾着点头称是了,别忘了,袁老师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的。
  在袁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王颇自怨自艾,认过改悔”。其实高宗还是一个挺老实的同学,但问题是袁老师只能在课堂给高宗上上课,回到家高宗还要受家长(闵妃)的教育,枕边风一吹,袁老师的心血都打水漂了。不过不管高宗内心服不服,作业还得按时交(驱除亲俄派)。

  由于这第三根大棒砸的太狠了,导致国际舆论哗然,娇弱的闵妃都病了,高宗同学六神无主(顶梁柱倒了),含着眼泪完成了作业。袁老师开始响应国家号召,掏出胡萝卜,对朝鲜进行安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