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25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关系,袁世凯早料到闵妃会不服,第二天8月15日,袁的后招大院君来访,袁世凯嘱付他赴宫“泣奏韩太妃(高宗名义上的奶奶),痛陈利害。”言外之意,再不听话我就要换人了。候选人都已经找好了,大院君的嫡孙李埈镕。高宗虽然是大院君的儿子,但毕竟是庶子,对这位太妃来讲呢,反正都不是我的后人,谁当国王不一样啊。
  眼看老公的王位都要不保,闵妃再也冷静不了了,之后数日,朝鲜众大臣纷纷穿梭往返于王宫与袁的官邸之间,反复解释实无此事,朝、俄双方也都均予否认此事。
  日期:2016-06-06 12:11:44
  为了不再出现第三次,这次袁世凯下决心来点绝的让闵妃彻底死了这条心,坚决提出“索还文凭,查办小人,否则将兴兵问罪。”但朝鲜方面坚称密约是假的,形成僵局。而袁世凯见进入扯皮阶段,事态趋于缓和,不足以震慑朝鲜了,于是得理不饶人的接连致电李鸿章,请求“速派大员率兵查办”,并表示:“此时臣民发生内讧,举国鼓噪沸腾,如果有五百士兵,必可废黜国王擒拿群小,押解到天津听候询问。”

  日期:2016-06-06 16:43:25

  李鸿章则非常默契的配合袁世凯,通告日本,查询俄国,日本不以为然,俄国则一口否认。就在大家都准备倒杯茶,慢慢扯皮的时候,北洋、南洋舰队也都相继抵达朝鲜,局势顿时紧张起来。佯装淡定的闵妃再也装不下去了,彻底慌了,先于8月16日将金嘉镇、赵存斗、金鹤羽、全良默4名亲俄“小人”下狱治罪,再一面坚称绝无与俄缔约之事,一面派人并多次向俄国大使韦贝尔索回文稿,韦贝尔自然不会还回去的(还回去就不打自招了),坚持声明绝无“密约”文稿可给,并指责袁世凯不应过问此事。

  最后由李鸿章代表朝廷出面打圆场,朝鲜政府声明密函作废,派外务督办徐相雨分别向北洋和礼部认错道歉,表明“朝鲜绝无异志”。清政府也顺坡下驴:“如有此事,即作废纸。”并晓谕朝鲜国王亲贤臣、远小人。
  日期:2016-06-06 19:32:45
  而闵妃先从袁世凯用假电报恐吓大臣后的佯装淡定,再到袁推大院君出面后的强作镇静,最后到北洋水师巡航后的彻底崩溃(袁世凯也太不怜香惜玉了)。闵妃再也撑不住了,因此生了场大病(女人当家真不容易啊)。
  朝鲜的局势就如同李鸿章给袁世凯送行时说的一样,“如今就像演戏,戏台已搭成,客人已请到,专等你登场了。”朝鲜这场大戏由袁世凯主唱黑脸,李鸿章主唱白脸,两人一唱一和,一打一拉,配合默契,无懈可击,搞得朝鲜一点办法都没有。
  日期:2016-06-06 20:46:34
  整个事件过程中袁世凯强悍的手法引发了不少非议,特别是日俄等国对袁的表现感到强烈不满(不满就对了,日俄满意中国就该不满意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李鸿章则再次予袁以有力的保护,在致总署的信函中,他暗示,比袁更优秀的人才并不容易物色。
  那袁世凯为什么要下手这么狠呢?俗话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袁世凯手里没兵权,不得不造个假骗骗闵妃,要花了血本都唬不到朝鲜人的话,袁世凯日后也没法再在朝鲜混了。
  日期:2016-06-06 21:38:50
  虽然此事已基本告一段落,但清政府作为宗主国必须把面子给挣回来。9月30日(旧历九月三日)李鸿章先礼后兵,致信朝鲜国王,嘱其“事大国当诚心,交邻邦当慎重,君子当亲近,小人当疏远。……倘不惩前毖后,力图振刷,四维不张,(我)私下忧虑无以为国。”
  (这话说的还算比较温和的)
  为了防止李中堂的一番心血被闵妃扔到垃圾箱里去,袁世凯作为李鸿章后招的“兵”亦于同日应韩国诸臣之请(明明是不请自来却偏偏要说是应人之请),面见国王,“笔谈至夜始归,亲手递交十款四条,切实劝戒,反复比喻。王颇自怨自艾,认过改悔”。
  日期:2016-06-06 22:55:17
  后人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一条:“不学有术”,那让我们看看袁世凯的才学到底咋样。
  先是“喻言四条”:
  第一条,“立国如立室”。这个比喻中朝鲜是东偏房,中国是正厅,袁世凯则是东偏房的看门人。看到东偏房将倒塌,袁呼叫说:“你的屋室应紧急修理,不然必会倒塌”。结果糊涂人(那就是闵妃了)反而说:“东边屋室即使倒塌,与你有什么相干?”于是就此吵闹不休,不但不答应,而且很讨厌并想要赶走他。
  第二条接着比喻,“朝鲜如破舟”。象征朝鲜的破舟“木质已朽腐……舟有小人(亲俄派大臣)贪图舟中金币,不但不肯弥缝,而且故意摇摆,使舟沉陷而后可携金币以自利。”
  袁世凯则充当修船工匠的角色:“已屡次代为修理,要是再不相信我,舟中人(高宗)将不知漂流到什么地方了。”
  第三条继续比喻,“治国如医病”。袁世凯则充当医生,“朝鲜病入膏肓,……然而良药苦口,病者不知道其有利于病,因此厌恶而不再用药。于是有以美味进献者(还是亲俄派大臣),病者喜其适口而食之,一食病加剧,再食而病重以至于不可救药。”

  第四条还是比喻,“一国如一身”。“治国者应该先修明内政,后致力外观。不应该把心思用于粉饰外表(指高宗想把称号改成皇帝),松懈荒疏于内政的治理。就好像人天天能够吃饱,虽然衣服简陋,也没有什么损伤。不然,饥饿不堪,即使天天穿着锦绣华衣,他又如何生存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