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9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本来好事结果被搅成了这么个鸟样,最终出来收拾残局擦屁股还得是汉人。曾纪泽(曾国藩次子)再次扛起左宗棠的大旗,哀兵出战搞外交,居然靠外交让沙俄退还了一部分领土(俄国建国来第一次),靠一己之力挽回了些损失。
  左宗棠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的时候,接下来就是月满则亏了。左宗棠最大的缺点就是狂,自比诸葛亮,当年尚未发迹的时候就敢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从左宗棠当上陕甘总督,进入军机处,出任东阁大学士,赢取一等恪靖伯,走上人生巅峰,每次回想起来都还有点小激动呢。
  其次就是太直,脾气大到自己都管不住(当师爷时就敢跟总兵打架,或许也是自己不想管),一句话说出来伤一群人。其实我也喜欢直脾气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直爽的人适合做朋友,但不适合做官。官场中跟生活中一样,马勺没有不碰锅沿的,只要管事就没有不得罪人的;谁都有走窄了的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年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共同垂帘听政,东太后慈安暴亡,传说当时死讯刚通知到左宗棠,左宗棠大惊,说我昨天看东太后还好好的呢,怎么今天就突然死了呢。事后李鸿章向慈禧说,左宗棠身居高位(这一惊一乍的),说话有失大臣的风范(这话说的杀人不见血)。也不知道慈禧是不是自己心里有鬼,反正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慈安被慈禧害死的似得,再加上宫闱向来是出爆炸性八卦新闻的地方,于是左宗棠就成了慈禧心中散布谣言的源头,也被打上了难堪大用的标签。

  失去领导的信任,李鸿章就抓住时机,让人向慈禧捅出了当年胡雪岩借款吃回扣的事,你胡雪岩挣再多的钱慈禧都不管,但是你拿了国家(慈禧)的钱就不能不管了。就这样一步步的在高层的默许下,由李鸿章的财神盛宣怀抓住时机出手,一举打垮了左宗棠的财神胡雪岩。失去了财神,左宗棠到死也没再翻过身来。
  如同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那句话,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不能官升脾气涨,应该是地位越高,越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日期:2016-05-19 09:49:00
  左宗棠一倒,朝中的支柱就只剩李鸿章了。如果说左宗棠是鹰派的话,那李鸿章就是鸽派了。现代对李鸿章评价的争议也很大,一直以来都是反面典型,近些年才好一些。当然,你可以去指责李鸿章签了很多卖国条约,但是如果你处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绝大多数人做的还不如他好。

  面对西方列强,强硬的鹰派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自身也有很大的隐患。例如收复新疆,左宗棠前前后后花了8000万两白银,后面的中法战争花费一亿两白银,还欠了2000万两白银的债。当时中国一年总收入还不到一亿两白银,结合当年金融业也不发达,很难钱生钱(会这么干的和珅已经成反面典型了),照这样一直打下去的话,皇帝的裤子都得当出去了。并且这还都是打赢了,要是打输了的话更加承受不起了。

  所以这时李鸿章的主张“以夷制夷”就更加迎合时代潮流了。毕竟孙子兵法也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夷制夷就是利用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中找到制衡点,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少打仗,少花钱。不花钱也能办事,这观点一说出来慈禧太后自然非常高兴了,省下的钱又能把自家的园子装修一下了。于是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去了。

  不管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至少这件事对袁世凯是好事。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就是淮军将领,后面转业进地方工作,去世的时候淮军将领刘铭传与吴长庆千里迢迢赶来帮袁保庆治丧,是非常铁的哥们。虽然是河南人,袁家在淮军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在中国历史中,朝贡国这个词经常被提到,基本上周围的国家都是朝贡国,那朝贡国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你认我做老大,象征性的给点土特产(贡品)意思一下。既然认我做老大了,我也不会让你吃亏的,会给你更多的实惠(厚往薄来)。这么做的心态是:天可怜见周围这帮乡下人(认同孔孟之道的是乡下人,不认同的是蛮夷)要么生在了要么冷得要命(朝鲜),要么热的要死(东南亚)的地方,看你们过得可怜,给你们点钱,希望你们安分守己,本本分分的过你们的穷日子,没事别来烦我。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朝贡国逐渐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屏障。

  中国在明清时期都实行海禁,就如同现在的高档小区雇起保安,竖起围栏一样,杜绝周围的不良人等进入捣乱。由于每次接受这些土特产(朝贡)的回礼都是厚往薄来,有的朝贡国不自觉,看见有便宜赚就一年来好几趟,生怕东西不够搬的就一来一大群人,所以必须加强管理,一年限定只能来一趟,每次的人数也得有限制。并且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资格成为朝贡国的,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认同孔孟之道)的才能来。比如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代表团来访,在乾隆看来,英国人不习孔孟之道,属于蛮夷之邦,这次居然厚着脸皮不请自来,鉴于无知者不罪,还是给些回礼,并且告诫使团,这次就算了,下次不要再来要钱了。当然后续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这次英国人带着军舰模型来的,后来鸦片战争英国人是开着军舰过来的。

  日期:2016-05-19 15:47:36
  让我们再看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当时朝鲜的政治形势基本上就是大院君和闵妃的二人转。1864年朝鲜高宗即位,由于只有12岁,由他的父亲大院君摄政(前任国王是大院君的哥哥,没儿子)。绝大部分人都会对权力上瘾,大院君也不例外,自从阴差阳错干上一把手之后,他越干越带劲,丝毫也没考虑他儿子高宗的感受。同时为了保证他大权不会旁落,他还要为他的孙子着想,于是找了自己一个过的不咋的的亲戚闵妃来做儿媳妇(闵妃丧父,没有亲家公跟他争权)。

  而闵妃呢,在韩国历史中叫明成皇后,很有名的,韩国还专门为其拍了一部电视剧,124集(这么多集我也是醉了)。当时朝鲜还是中国的朝贡国,本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原则,是不能称皇后而只能称王妃的,并且闵妃是在死了两年之后才被追封为明成皇后的。本着我是中国人,按照中国的称呼走,就称呼其闵妃了。
  虽然闵妃从小家境不好(没爹怎么能好),但她一直爱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正因如此才被大院君看中来做自己儿媳妇(因祸得福)。进宫之后,丈夫(高宗)早有相好,虽然被冷落,但她还是坚持读书(青少年的榜样),同时拼命生娃(夭折好几个,真的很拼的噢),照顾赵太后(奶奶),孝敬婆婆,赢的除老公外所有人的好感。最终等得机会赢得丈夫(高宗)的喜爱,同时也是属于那个会对权力上瘾绝大部分人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