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8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湘军遇事能齐心协力共同作战,共同进退,或者共同逃跑,共同抢劫。但是也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钱。众所周知,打仗让人卖命就得给钱,军队开销更是跟烧钱一样。曾国藩虽然能自己招兵,但是不能自己印钞票,只能在军纪上放松一些,不严禁抢劫。
  日期:2016-05-16 23:19:44
  太平天国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与此同时,在北方是捻军(1853年-1868年)在作乱,中部是陕甘回民起义(1862年-1873年),西边阿古柏1865年至1877年率军入侵中国新疆,南部1858年法国侵略越南(朝贡国),西南部英国开始窥探西藏,东部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窥探琉球(朝贡国,现在的冲绳),北部还有沙俄蠢蠢欲动。整个局面就是七个葫芦八个瓢,这头按下那头起,清政府已乱成了一锅粥。

  千头万绪还真急不得,只能一件一件的缕。1864年太平天国的事情基本告一段落,曾国藩也成功的培养了李鸿章跟左宗棠两个接班人。1868年李鸿章的淮军与湘军合力平定捻军。1873年左宗棠再率领湘军剿灭陕甘回民起义。中原的乱局得到了控制,清政府总算松了口气了。

  对于陕甘回民起义,还有一个名字叫陕甘回乱。听这两个名字就能看出态度不同来。抄录一段百度百科的评价:
  陕西回民起义的正义性和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辛亥革命胜利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总结中国革命历史时明确指出:“回民在中国历史上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最强。回民向以勇敢、不怕牺牲而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绝大之保障。
  起义的原因在于回族的地位低下,因为小事擦出的火花引起的暴乱。非常符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不过回族地位低下也是有原因的,当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分等级,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一个被征服的西夏色目人第二,最后被征服的南人(汉族人)最低。清朝也一样,满族人地位最高,其次蒙古人(与明朝打仗的盟友),后期才被征服的回族人地位自然低下了。
  至于算是起义还是暴乱呢,我还是简单的列组数字吧,据官方统计,陕西人口在战乱中损失达622万,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人口损失达1455.5万,汉族大约是回族的三倍。死了这么多人因为死的绝大多数不是军队,而是平民,如同种族灭绝一样的一个村一个村的屠杀。先是回族杀汉族,基本杀光后左宗棠带兵过来再一个村一个村的杀回族报仇(平心而论,结了这么大的仇不杀回去的话,现在甘肃、陕西就没汉族人住了)。不管怎么说,以平民做目标都是不对的。我只能说,如果孙中山先生不生是广东而是生在了陕西,那他还能以革命、起义等正义的名称来评价它吗。

  从1866年到1873年用时7年,左宗棠终于平定了陕甘回乱。此时新疆已经被阿古柏占领了,并且1872年阿古柏与沙俄签订商约,沙俄承认阿古柏政权的独立性,1873年与英国也签订商约,英国(当时英国占的印度及周边)也承认阿古柏政权的独立性,新疆已经基本从清政府中分裂出去了。
  日期:2016-05-17 23:19:04
  当然1873年还有一件大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还有一件看起来的小事,日本有一小支浪人试图入侵朝鲜。
  1873年中原稳定之后,周边的问题就题上日程了。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新疆闹分裂了就该去收复,但当时朝廷上却有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要收复新疆的以左宗棠为代表,理由很简单,收复国土。放弃新疆的以李鸿章为代表,理由是中国未来的敌人来自东方(日本),要加强海防。
  按一般的看法,这两种说法都有理啊,两件事情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不是最好的吗,但当时的现实的问题就是没钱。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左宗棠跟李鸿章对喷了一顿唾沫星子,清政府权衡利弊之后做了最终决定,听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不过在条件上打了个折扣,没有钱,军费自筹。左宗棠看上去赢得了辩论,却让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没钱怎么打仗。

  左宗棠想起23年前那个夜晚,当自己还是一名小师爷的时候,遇到了林则徐。林则徐自鸦片战争后遭贬去了新疆,感到新疆危机重重,从而把新疆的地理情况,沙俄的动态,御俄战术写成心得。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林则徐慧眼识人,将自己最后的遗愿——这份心得交给左宗棠,希望能有朝一日发挥自己最后的余热。一年后,林则徐在病死于广东。左宗棠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即为报效国家,又要不负林则徐的遗愿,收复新疆。

  左宗棠遇到钱的问题只能找当时的首富胡雪岩帮忙借钱,因为此时阿古柏应经与英国签订商约了,清政府很难能借到钱,胡雪岩作为当时的中国首富,个人信誉值很高,于是他联系汇丰银行的经理,提出将回扣(实付利息与应付利息之间的差额)二一添作五平分,终于借款1870万两白银,结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但这份回扣毕竟是黑了政府的钱,胡雪岩最后破产也正因为这份回扣。这一层层的算起来还真是一笔烂账。3年前的1870年发生天津教堂事件,曾国藩果断平息此事,结果却闹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左宗棠因此也逢人就骂曾国藩,不过左宗棠出征新疆的时候,曾国藩依旧不计前嫌,派麾下的湘军出战。

  左宗棠终于做好了战前的准备,不过还差了最后一样——一口棺材。为了这次出征,左宗棠忙前忙后,真是累得心力憔悴,下面他要用坚定的决心和无谓的勇气来激励部下,不成功,则成仁,真正履行了他的伯乐林则徐的信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哀兵出战,但并不鲁莽,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策略,历经4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大部,阿古柏也于1877年自杀。
  日期:2016-05-18 08:51:36
  在左宗棠的不懈努力下,新疆终于没独立出去,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因为阿古柏时期沙俄抢占了伊犁,所以这个问题遗留给了清政府谈判解决。清政府也是很有原则的,胜利的时候派满人去谈判,失败的时候派汉人去谈判。这次派的是完颜崇厚(就是完颜阿骨打的完颜),也不知道崇厚同志是喝了迷魂汤了还是收了好处了,为了要伊犁这一块地方割让了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外带赔款(不知道为啥要赔,估计收回扣了),通商(不交税的那种),开设使馆。消息传回来大家都傻了,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叫崇厚不要签约,但崇厚表示签过了,总理衙门再叫他重新签约时他居然不听指令擅自拍拍屁股走人了,俨然要把生米硬做成熟饭的架势。

  这种崽卖爷田不心疼(彭德怀名言)的行为是当时满清高层的真实写照,大部分人都奉行这种舍大家,顾小家的观念,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战到最后一刻,他们在后面数钱数到手抽筋,最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只要打仗是赢了小败,输了大败。左宗棠十年时间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花费8000万两白银,清政府当时一年的总收入也是8000万两白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