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3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10 10:55:20
  第三节 少年袁世凯
  1867年,袁保庆去山东做济南知府,将8岁的袁世凯也一同带去了山东,袁世凯第一次离开相对闭塞的老家,见识了视野更开阔的世界。做官的同时,袁保庆也没有放松对袁世凯的教育,请了一位叫王志清的老师为他授读。此时的袁世凯崇拜忠孝之事(小孩做事大人教的),爱去济南的铁公祠,连看戏都爱看相关题材的(家教的成果),西游记等神怪题材的都免提(我小时候就专爱看这个)。

  过了两年,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袁世凯也随同前往。1870年袁保庆再由扬州调到南京,就在热门电影(电视剧也有)《刺马》(《投名状》也是)中被刺杀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手下负责军事。
  日期:2016-05-10 16:11:51
  这时袁世凯生父袁保中夫妇和他的长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迁到南京来同住。资料对袁世凯读书情况的描写是:保中和保庆俩兄弟对袁都很溺爱,所以他虽和两个哥哥一块读书,却极不用功,时常逃学,这时他不过十二三岁,善骑悍马。业师曲沼颇擅武艺,教以拳术,袁便以驰马试剑为乐。
  我们去仔细审视一下这段话,袁保庆作为继父应该会很疼爱袁世凯,说句溺爱也不算太过,但袁保中呢,肯定不会过分溺爱。毕竟娃儿都过继给兄弟了,自己怎么能老出手干涉呢。
  日期:2016-05-10 16:13:10

  说袁世凯不用功,逃学也有可能,因为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袁保庆将数十年官场经验、带兵心得整理出来,题名为《自名琐言》,有空便念给袁世凯听(绝对开小灶)。诸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现代文翻译过来就是:官场如戏,全靠演技。很显然,袁世凯很喜欢他继父的这些心得,兴趣不在读书上面。遥想当年,项羽也是学什么都不用心,一心要学万人敌的本领,与少年袁世凯正有不谋而合之处。但还是有点区别的,项羽当年学万人敌的兵法也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学了个大概就不愿意再学了(学得好就不会输给刘邦了),而袁世凯则学的很认真(后面你就会发现,袁世凯的演技秒杀所有影帝)。

  至于骑马学武,少年人都爱玩,没人会不喜欢这个,由于他继父是军队里的一把手,军马随便挑(公车私用),袁世凯则专挑烈马骑(搁今天得是飙车党)。后来袁世凯坐上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宝座时,曾亲自对他的孙儿们说过,他12岁的时候在就单独骑马跑几十里玩。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太平湖等景点一个也没拉下。美中不足的就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1912年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在骑马的过程中摔瘸了(想学他爹还差点火候)。

  袁世凯学武的成绩如何不知道,资料上也没记载其打架战绩如何,不过日后袁世凯在朝鲜带兵打仗,一直都是冲锋在前(没两下子是不敢这么装逼的)。没有成为烈士,除了人品过硬以外,当年习武打的底子也很重要。
  日期:2016-05-10 21:01:13
  关于袁世凯还有一则小故事,就是上面提过的刺马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张汶祥刺杀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上至慈禧太后,下至黎民百姓都对此议论纷纷,并且在上海还搬上了舞台,作为热播大戏循环演出,是当时最大的八卦新闻。凶手张汶祥没有逃跑,而是束手就擒,并非常自觉的写了一份供状,但这份供状一看就破绽百出,瞎编乱造。但这是问题就出现了,孙衣言(马新贻的下属文官,无帮派)、袁保庆(马新贻的下属武官,淮军)认为另有隐情,要为上司找到幕后指使报仇,主张用刑,但魁玉和梅启照(都属于湘军)不主张用刑。

  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双方就争论不休,民间的刺马大戏还演的火热,朝廷也看不下去了,派出钦差张之万(漕运总督,张之洞的堂兄)调查,结果如泥牛入海,丝毫没有进展。朝廷只好加大分量,再派出两个钦差,郑敦谨(刑部尚书)和曾国藩(湘军的祖师爷,继任两江总督)。郑敦谨、曾国藩到后,让孙衣言、袁保庆参与会审。早就窝了一肚子火的孙衣言终于看到希望了,以为替上司马新贻说话的机会到了,便去找袁保庆统一口径。偏巧袁保庆不在,只袁世凯看门,当孙衣言兴冲冲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袁世凯带个话时,只有12岁的袁世凯却笑着说:“世伯,小侄说句不知进退的话,以小侄之见,这是郑、曾二公用这个办法来堵你们二人的嘴,结果是不会用刑,也不会咬出任何人来,仍是张汶祥一人之事罢了。”

  日期:2016-05-10 22:38:45
  孙衣言对嘴上没毛的袁世凯自然不信,依旧与袁保庆一同力争。结果正像袁世凯说的那样,孙衣言、袁保庆二人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仍然还是没动刑。并且不等孙衣言、袁保庆同意,郑敦谨、曾国藩已决定结案,并拟好奏结,要孙衣言、袁保庆签字画押。这也太不拿村长当干部了,这二位驴脾气上来,坚决拒绝签字画押。太平天国这么大的风浪都过来了,曾国藩还能怕他们不成。本来就是叫孙、袁参与会审的,曾国藩趁机在奏结中根本不提孙衣言、袁保庆参加会审一事,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震动全国的案子,最终就把张汶祥一人凌迟处死,其余的就这样不了了之,以致孙衣言(时年56岁)叹道:“我枉自读书为官40余年,看事还不如一个孩子。”

  关于刺马案的隐情应该是:大家都知道洪秀全藏了很多钱,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只字不提钱的事,还把重要人证李秀成给灭口了。再后来湘军解散回乡都买田置地成了土财主,大家又纷纷说肯定是湘军把太平天国的财宝都私吞了。国家缺钱花,慈禧想派无门派的马新贻调查钱财下落,湘军为了防止东窗事发招来祸患,决定暗杀马新贻。挑一个跟马新贻有仇的张汶祥作杀手,暗中给他创造条件。事后湘军上下集体遮掩此事。

  但令人惊奇的就是袁保庆没看透这件事,12岁的袁世凯居然看透了,很明显,正值青春期的袁世凯个头没他心眼长的多。
  日期:2016-05-11 12:18:23

  关于当年袁世凯的学业有这么个故事:他的老师曾命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等到收卷一看袁世凯的作文中有这么两句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看到这篇文章,首先我的感觉就是读的费劲,毕竟文言文。所以,袁世凯少年的文章我就选用这一段。
  日期:2016-05-11 16:21:40
  其次,前两句很好懂,后面就算不懂也能看出大气磅礴。少年壮志当拿云,袁世凯的气场直接hold住全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