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聊一聊秦末汉初那段岁月》
第58节

作者: klingkun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8 16:49:16
  五十、刺客事件
  刘邦逃回平城,冒顿也没有追击,而是回军漠北,震慑周边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惊魂甫定的刘邦也心系自己的后院。就这样,亚洲东部最大的两大帝国之间的君主没打招呼就各回各家。由此可见,白登之围对刘邦和冒顿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进攻,刘邦在汉匈边界上设立两段防区。今河北省北部为东段防区,属燕王臧荼。今山西、陕西北部边界为西部防区,由于韩王信叛国去了匈奴,所以韩国废,此处设代国,都晋阳,新任代王为刘邦的二哥:刘仲。

  刘仲当年是老刘家的顶梁柱,为人老实,善于农业生产。刘太公最喜欢刘仲,经常以刘仲为正面典型来批判不干活的刘邦。刘仲是个职业农民,对种地很有经验。如今让他把守祖国的西大门,他是完全不能胜任的。刘邦虽然任人唯亲,但是业务上也不敢马虎。刘仲靠血统稳坐代王位,代相这个具体干活的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刘邦决定,提拔陈豨为代相,统领代、赵两国部队用于边防。事实证明刘仲也就种地还可以,同年年底,刘邦还没回到洛阳,匈奴攻打代国,刘仲第一时间跑路,让刘邦十分的被动。只好改封刘仲为郃阳侯,立自己的爱子赵如意为名义代王,而代国的实际掌权人就是陈豨。正是刘仲的逃离,为将来陈豨造反买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按下刘仲、陈豨不说,我们看一下大汉国内的情况,异姓王还有兢兢业业的刘邦发小燕王卢绾、恭恭敬敬的刘邦女婿赵王张敖、忠心耿耿的刘邦老朋友梁王彭越、踏踏实实的刘邦老盟友淮南王英布、铁打不动的长沙王吴芮。
  楚王韩信被废事件在前,韩王韩信叛国事件在后。异姓王侯们人人自危,刘邦就算差点死在匈奴手里,依然认为他的敌人在内不在外。外地好打发,给点好处的事。内敌让刘邦很揪心,因为很多事已经走进死胡同了。
  刘邦杀臧荼、废韩信,那是典型的有预谋。但是韩王信叛国事件,并非刘邦一手策划。韩王信一直以来深得刘邦信任,若非如此,刘邦也不会绕过彭越让韩王信去把守帝国的北大门。刘邦不可能让自己的潜在敌人在晋阳驻兵,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晋阳的部队那是悬在洛阳、长安头上的一把刀。但是大开杀戒的刘邦让韩王信不敢信任刘邦,一有风吹草动,韩王信叛国了。
  韩王信让刘邦寒心,但是刘邦的所作所为也难免让诸侯寒心。刘邦回忆了一下这次事件,刘敬目光深远,果然是个人才,特赦封侯。陈平不愧是帝国的擎天白玉柱,关键时刻就看陈平。于是刘邦改封陈平为曲逆侯,陈平光荣的成为了万户侯。

  刘邦心情不爽,回洛阳的时候故意路过了一下邯郸。邯郸是赵国的首都,赵王张敖恭恭敬敬的迎接这位差点战死白登的老丈人刘邦。刘邦看见张敖就来气,把这段时间积压的怨气全部发泄在这个女婿身上。刘邦对张敖骂骂咧咧,张敖对岳父逆来顺受。都是一家人,岳父骂女婿是人家自己家里的事。可就是这个事,有外人插手了。
  这个外人叫贯高,属于张敖的门客。贯高出身不详,根据其性格和张敖的反差看,此人应该是前赵王张耳的心腹。贯高是个很传统的周朝人,其印在骨子里的思维模式就是:主辱臣死。看着张敖被刘邦骂的跟孙子一样,张敖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贯高可受不了。为主人尽忠,是贯高的人生信条。这种无条件的忠,后来在日本发扬光大,为武士道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贯高跟日本武士一样,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善恶,没有对错,只有忠或者不忠。如今张敖受辱,贯高难受的如同百爪挠脚心。

  贯高的纠集了一帮以赵午为首极具武士道精神的门客,决定刺杀刘邦为主尽忠。至于刺杀刘邦对或者不对,以及刘邦的死会对世界产生多大影响,那他不管,反正要尽忠。张敖听说之后,吓得咬破了手指。老丈人骂自己几句,底下人急的要杀人。且不说这是发生在皇家,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家,道理上也是讲不通的。所以张敖坚决反对。
  贯高见张敖不如张耳有魄力,于是跟武士们商议,他们私下刺杀刘邦。如果这事成了,就拥立张敖当皇帝,如果不成,那就自首说这事跟张敖没关系,里外里都不影响武士们尽忠。
  刘邦跟张敖探讨完家事,骂了几天女婿出气,完事之后就回洛阳。当时萧何传来消息,说长安长乐宫建设完毕,正在建设未央宫,长安很快就可以正式作为首都使用了。刘邦大喜,带队赶紧去长安。到了长安刘邦一看,嚯,未央宫何等的气派,一点都不次于秦始皇的阿房宫。但是,刘邦早年间在革命宣言里不止一次的批判秦始皇、项羽修建豪华宫殿的反动行为,如今自己还想住这样的宫殿,还想不被人民唾弃。怎么样让帝王的倒行逆施有个合法的解释,这是丞相的份内工作。领袖平时是神,偶尔也是人。这事怎么解释,萧何真可谓是无敌。

  刘邦佯装大怒,批评萧何同志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负担,不勤俭节约,简直是节操大大的掉了。萧何说了,给领袖盖豪华宫殿,那不是让领袖享受的。领袖的宫殿雄伟了,外国人会说中国富强了。再一个,领袖的宫殿修的越宏伟,就越体现领袖的节俭。为啥呢?领袖一次性把宫殿盖到极致,后世子孙就不用再盖了啊。所以这事是国事,虽然领袖不喜欢,但是还请领袖勉为其难发扬大无畏精神住进去吧。刘邦很开心,说萧何事办的漂亮。

  此时的萧丞相已经开始对刘邦惧怕到了极点,天下大事,他都不参与,一心一意为刘邦办包工头这样的小事,挖空心思讨刘邦的欢心,就是为了能有个好的结局。汉初这一连串的政治风波已经把萧何、张良这样的人精吓破了胆,能跟着刘邦混的,还得是陈平这样亦正亦邪的人物。
  就在刘邦想好好歇歇的时候,结果从白登之围过去还不到一年,冒顿伙同韩王信再度侵扰汉朝。这回冒顿出兵,不再像上次那样主力尽出。毕竟匈奴帝国扩张太快,其强权压制下的不稳定因素比汉朝多太多了。汉朝是个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当时的汉帝国的南疆也就到湖南一带。而匈奴帝国横跨东北亚到中亚的广袤疆域,民族复杂,暗流涌动。冒顿无力再对汉朝进行大规模的打击,对他来说,一口吞掉汉朝是不现实的,但是不断蚕食汉朝的土地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一次,刘邦再度亲征,在东垣(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古城村)击败联军。刘邦回军的时候路过柏人(今河北柏乡县),小宇宙突然报警。一辈子数次经历过生死的刘邦感觉此地不祥,不做停留赶紧离开。刘邦是走了,留下贯高、赵午等一干黑衣人脑后滴汗,行此计划失败。不过贯高等人并没有切腹自尽,而是继续谋划着,等待时机给予刘邦致命一击。

  刘邦浑然不知柏人的厕所里藏着刺客,他开始担心的是匈奴问题。匈奴打不服,灭不掉,防不住,这该如何是好?刘邦想到了刘敬,这哥们一肚子坏水,又熟悉匈奴的情况,问问他有主意不。
  刘敬不仅有主意,还有个大主意。如果按照今天网络暴民义和团的观点,表现英勇就应该跟匈奴拼了,哪怕民族灭亡,也在所不惜,气节犹在。得亏这种货没机会当皇帝,要不然必然早就生灵涂炭,民族危亡。中国历史上对付北方的胡人,最成功的就是汉朝的和亲政策和宋朝的岁币政策,这两招都是汉族人民智慧的体现,而且都用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北疆百年和平和利益。而和亲政策的制定者,就是刘敬。

  刘敬的计划是这样,让大汉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这样一来,刘邦就是冒顿的老丈人。虽然冒顿桀骜不驯,但是他一死,下一任单于必然是冒顿和鲁元公主的儿子。那就好办了,这个外孙子怎么着也不能跟自己姥爷犯浑吧。到时候再和亲,一代代这么搞下去,让匈奴王室的血统和文化越来越汉化,那匈奴还算个威胁吗?
  刘邦一琢磨,事倒是这么个事。但是,鲁元公主作为长公主早就嫁给了赵王张敖,让他俩离婚再把闺女送到匈奴,吕后这关都过不去。刘敬很坚决,必须用长公主殿下和亲,要不然一旦被匈奴发现,他们的后代是不能当单于的。吕后对这件事果然不同意,宁死不让鲁元公主入匈奴。刘邦无奈,只好找了个山寨的假装长公主送给冒顿和亲。山寨的,当然就不如正牌的长公主对汉朝感情深。所以刘敬不得不又提出二号计划,遣山寨长公主去匈奴和亲的同时,一定要把前东方六国的贵族签到山西、陕西一带定居,充实京畿重地的人口,为防御匈奴和诸侯国的叛乱做准备。这次人口大迁徙中,就有山东的大族田氏。若干年后,田氏改为王氏,王氏子孙中有个叫王莽的篡夺了了汉朝江山,这是后话。

  刘邦毕竟动过让鲁元公主嫁给冒顿的想法,完全没考虑张敖的感受。这对翁婿之间,也因为行刺事件的东窗事发而发生了裂痕。在下一节中,刘邦废掉赵王张敖的爵位,又引发了不亚于废楚王韩信的政治大地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