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50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10 19:29:46
  太阳病,表未解,则应发表以去外邪,如果用承气汤攻下,伤其脾胃之阳,脾胃虚寒则下利。
  仲景说: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下伤脾胃,脾胃虚寒则下利,外热未解则协热而利,脾气下陷则下利,胃气上逆则心下痞,宜桂枝人参汤温里以发表。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四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液一服。
  桂枝人参汤用桂枝解外热,人参、白术、甘草、干姜温补脾胃。我们看一个桂枝人参汤证。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陈某,女,19岁。外感风寒已四五天,头身尽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四五次,腹中绵绵作痛,曾服藿香正气散无效。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头痛,恶寒,为有表证,大便作泻为里寒,宜桂枝人参汤,与汤两剂而愈。
  仲景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大下之后,复发汗,伤其脾胃之阳,胃气不降而逆则心下痞,胸膈痞郁则生热,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其痞热。若表未解,当先用桂枝汤解其表邪,然后攻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去渣,分温再服。
  这个汤只要用开水泡一下就行了,取其轻清之气以清上之浮热。我们看一个案例。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孙某,男,62岁。经常性流鼻血,达六年之久。近日又流鼻血了,流的还比较多,伴见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质发紫,舌尖红赤,脉弦数。心烦不眠,舌尖红赤,此为上焦有热,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汤一剂,开水泡渍,代茶饮服,一剂而愈。

  仲景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脉浮而紧为在表,而反下之,胃寒气逆则作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为里寒盛逼阳外出而出汗,宜加附子以去寒。
  附子泻心汤方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别煮取汁,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上四味,下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用附子去其下寒,大黄、黄连清其上热。我们看一个案例。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宋某,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发冷,**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质暗红,脉沉滑。此为上热下寒证,宜附子泻心汤清上温下,与汤二剂诸证大减,后与四逆散三剂,病愈。

  仲景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若不传阳明则无下利呕逆之证,其有是证乃体内痰饮郁发,汗出表解之后,用十枣汤攻其痰饮。
  十枣汤方
  大枣十枚,芫花,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捣筛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诸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为攻痰下水猛剂。我们看一个案例。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案,闫某,女,42岁,两月来自觉腹中有气阵阵上冲,冲则眩晕、呕吐、耳鸣。呕吐物皆清稀痰涎。胃纳呆滞,胸满太息。月经数月一行,带下黄稠甚多。五心烦热,口干口苦。舌苔白腻,脉弦滑有力。此乃痰饮停聚为患,呕吐眩晕。与十枣汤二剂,服后吐泻清水十余次,病去大半,后以调肝理脾治之而愈。
  仲景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汗,汗出表虽解,但发汗伤其胃阳,胃寒气逆则心下痞硬,脾胃虚寒不能制水,则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用生姜、半夏降其胃气,黄连、黄芩清热消痞,人参、甘草、干姜、大枣补中去寒。咱们看一个案例。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案,闫某,女,19岁。盛下之际,天气热,瓜果梨枣,吃的太多,致泄泻无度。某医用庆大霉素、痢特灵等治疗,十余日方止。近又饮食不洁,致泄泻复作,一日五六行,腹不痛,不后重,心下满闷,纳谷不馨,嗳腐食臭,腹中雷鸣,矢气频频,口苦。舌淡红少苔,脉沉缓。诊腹,心下痞软,脐周无压痛。此为脾胃虚寒,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与生姜泻心汤,三剂而愈。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下之,伤其脾胃之阳,脾胃虚寒不能消化食物,一日下利数十次,胃气上逆则干呕,心下痞硬而满,君相之火不能下降则心烦不安,医见其心下痞硬,认为中还有实邪,又攻下以消其痞硬,其痞不解反而更严重,这是因为攻下之后脾胃伤的更严重,胃气逆的更狠,也就更痞。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三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用甘草、大枣、干姜补中去寒,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我们看一个案例。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郝某,女70岁。患心下痞而胃中嘈杂已四、五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效。伴口苦,大便数日一次,舌质淡红,苔根腻,脉弦细。与甘草泻心汤六剂而愈。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寒凉之药伤其脾胃,下利不止,心下痞,医以为是泻心汤证,与泻心汤还不好,又用药攻下之,利不止,医又用理中汤,利的更严重,理中汤,理的是中焦,此利是因为下焦滑脱,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其下焦。若利还不止,是因体内水湿过盛,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禹余粮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三服。
  仲景说: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这就是上条说的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利小便,宜五苓散。
  仲景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伤寒,发汗、吐、下之后,病解,可是却伤了脾胃之气,胃气上逆,则心下痞硬,噫气,肺气郁蒸,则化生痰饮,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代赭石汤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降逆行痰,人参,甘草,大枣补其中气。我们看一个案例。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黄某,女,12岁。曾患脑膜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欲饮食。舌苔白略腻,脉弦无力。这就是仲景说的解后,噫气不除之证,与旋覆花代赭石汤而愈。
  以上就是结胸与痞证的大概内容。

  一般情况下,病愈之后,身体虚弱,要静养,若劳累则有可能复生它病。咱们下一节看一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