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47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08 07:19:40
  以上是太阳坏病入阳明的,我们接着看一下入太阴的。
  仲景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阳盛之人,发汗后,大汗出,容易伤津动燥而入阳明。阴盛之人,发汗后,大汗出,容易伤阳动湿而入太阴,若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内湿已盛,宜五苓散燥土利水。
  仲景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愈。
  伤寒脉浮,汗出,为桂枝汤证,可是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阳明病为汗出,心烦,大便硬而小便数,阳明热盛而微恶寒,热盛伤血,则脚挛急,此正太阳欲传阳明之时,医者以为是桂枝汤证,又因为两胫挛急,所以又加了附子,附子温经,服后汗出亡阳,厥逆,咽中干,烦躁,应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夜半阳生之时,两足当温,两胫还挛急的话,重与芍药甘草汤补其阴血,则挛除。本来欲传阳明,汗后津亡,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再与调胃承气汤清其燥热,止其谵语则病愈。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甘草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仲景说: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亡阳,脾胃虚寒,则胃气不降而逆,胃逆则水药不得入口,若再发汗,则脾胃更寒,必吐下不止。
  仲景说: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热则消谷能食,而反吐者,是因为发汗亡阳,微阳客于膈上,故令脉数,数为客热,而胃中虚冷,不能消化食物,故吐。
  仲景说: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喝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吐则气逆于上,里阳逆于上,则外热而不恶寒,关为胃之所在,关脉细数为吐伤胃气,胃气上逆则口不能食,三四日后,客热居于膈上,则欲食冷食,而胃中寒冷,食后不能消化,则朝食暮吐。都是医吐之所造成的。
  仲景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血中温气外亡,脉沉而迟,阴盛经脉凝涩则身疼痛。宜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桂枝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
  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前法。

  仲景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表病欲陷而未陷则脉促,下伤胃气,胃气上逆则胸满,宜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恶寒者,为里阳虚,应加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余依前法。我们举一桂枝去芍药汤证。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李某,女,46岁。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能得一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之证。其证也就如同下伤胃气,胃寒气逆于胸膈,宜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一枚。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破八片,余以前法。这个我们也举一证。

  还是《经方临证指南》记载的一案,王某,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加剧。伴有咳嗽,短气,手足发凉,小便清长等证。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脉沉弦而缓。此乃胸阳不振,阳不胜阴,阴气窃踞胸中,气血运行不利。治疗当以温补心阳,以散阴寒为主。
  冷则加剧,手足发凉,小便清长,为有寒,寒则气逆于胸中,则发满疼痛,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阳去寒。
  仲景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桂枝汤发汗,或下之,伤其阳气,胃气伤则上逆,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则内湿盛,湿盛则汗不出,宜桂枝汤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白术以燥土泻湿。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茯苓二两,白术三两。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我们看一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经方临证指南》记载一案,刘某,女53岁。患低热,37.5摄氏度左右波动,持续两个多月不退。伴见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舒,询知小便短涩不利,有排而不尽之感。舌体肥大,苔水滑,脉弦。舌体肥大,苔水滑为水湿之象,而且小便不利,湿盛胃逆则胃脘胀满,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与汤五剂,小便利而愈。
  仲景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胃之气燥,脾之气湿,燥湿互济,胃气下降,脾气上升,中气冲和,则不胀满,发汗之后,阳虚湿旺,则脾不升胃不降,中气壅堵则胀满,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补中降浊行郁。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我们举一个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案,马某,男,43岁。近一周内腹胀呕吐,粒米不进,求治于乡村某医,此医认为通则不胀,胀则不通,给予攻下,然而泻后腹胀如故。乃求治于作者,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自称腹胀欲裂,呕吐清水,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切其脉,细缓无力。
  观其脉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升降之路,所以胀而呕吐,与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五剂而愈。
  仲景说:伤寒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攻下之后,中气受伤,脾胃不能升降,腐败壅塞则腹满,浊阴上逆,心火不降则烦,宜栀子厚朴汤清心烦而降浊气。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厚朴四枚,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我们看一个栀子厚朴汤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