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38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02 12:43:49
  在有外感之后,胃阳旺之人传到阳明经则会入阳明之腑形成胃家实证,胃阳虚之人阳明不能当权,则会形成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
  仲景说: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为太阳病证,咽燥口苦为少阳病证,腹满为太阴湿旺,太阴湿旺造成阳明之热不能独盛,虽然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热,但是身重。如果发汗亡阳则躁生,扰乱心神而谵语。胃阳不盛而下之,则胃中虚寒,胃气不降而上逆,为客气结于胸隔之中,胸膈壅塞,则心中懊侬,亦用栀子豉汤清热而除烦。若下后阴亡而阳盛,口干舌燥,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益气生津。若下后阳虚而湿盛,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用猪苓汤利水而泻湿。

  猪苓汤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组成,为除湿热之良剂,燥热则不可用。
  仲景说: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胃家实则胡言乱语(谵语),胃家虚也胡言乱语(郑声),郑声就是重复说。
  仲景说: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有时热在阳明之经而不在阳明之腑,腑热不盛则能食,经热则热在外,口干鼻燥,热盛伤经而流鼻血。
  仲景说: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加于阴是为汗,如果阳明阳虚,则汗发不出去如虫行皮肤中。
  仲景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为久虚故也。
  仲景说: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喘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初欲食,后不欲食为阳虚,小便不利,大便调,湿不能随小便而去,流于骨节间造成骨节疼,阳气被水湿郁久而欲发,则奄然发狂,汗出而喘,水湿与汗共并于外,此水湿不胜胃阳谷气,汗发于外,则脉紧自愈。
  若湿不去,热郁于内,湿热相合则身发黄。
  仲景说: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而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湿无出路,心中懊侬是热郁于中,湿热相合身必发黄。
  仲景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阳旺热盛而汗出,湿随热去不能发黄,若只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湿不能去,而又渴饮水浆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胃阳虚则不能消化食物,食后难以消化,则胃气不降,其气上逆则头眩,宿谷不消,郁而生热,湿热相壅则为谷疸。
  仲景说: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迟为寒,胃中寒则不能消谷,所以吃饱了消化不了则微烦头眩。
  以上就是阳明经虚证的大概内容。如果阳明燥湿不偏,则不入阳明之腑,三日就传入少阳经了,下节我们看一下少阳经病。

  日期:2016-08-03 08:22:59
  第六节  少阳经病
  伤寒一日,病在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就来到了少阳经。
  病到少阳,也就好比鬼子跨过了黄河进了中原,下一步准备越长江。中原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黄河以北为表,长江以南为里,中原在表里之间,为半表半里。
  我国的地理按照南北的划分,应该是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南方为三阳,北方为三阴,我们这里按照鬼子侵略我国的进攻路线,把北方归为三阳,南方划为三阴。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带为少阳经。
  鬼子进了中原,把我国的南北给分开了,那我国的南北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交通了,太平世界可以南来北往,现在南不能来,北不能往了,北方的只能往北,南方的只能往南。我们的身体病了也是如此,本来我们的体内是心火下降交于肾水,肾水上升交于心火,现在少阳经病了,使少阳之火不能下降,少阳之火不能降于下则升于上,升于上则咽干(有火则干)、口苦(火之味苦)、目眩(相火升浮而眩)。

  仲景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具有以上三证就为少阳病。
  仲景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在二阳三阴之间,出于阳则热,入于阴则寒,所以寒热往来。少阳经脉循于两胁,少阳病则经气不降,壅于上则胸胁苦满。少阳相火不降,则胆木克胃土,使胃气亦不下降,胃气上逆则呕不欲食,所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就要用小柴胡汤解少阳之邪。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栝蒌去瘀而除烦)。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人参益气而生津,栝蒌根清热而止渴)。
  若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芍药息风燥而止痛)。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牡蛎软坚而消痞硬)。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茯苓去湿而利小便)。
  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桂枝发太阳之表邪)温覆,取微似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五味子、干姜去寒降逆而止咳)。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解半表,人参、甘草温补半里,半夏降逆止呕,生姜、大枣调营和卫。下面我们举一个小柴胡汤证。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案,郝某,女性,32岁,体质向来都很虚弱,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之人,阴不盛,阳亦不盛,最容易卡在中间得少阳病),产后四十余日伤于寒,症见往来寒热,寒来的时候加衣盖被仍战栗不已,热来的时候淋漓大汗头发尽湿,恶心没食欲,吃一点饭,一会儿就吐出来,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力。
  如此症状乃少阳病柴胡汤证无疑,一医就给她开了柴胡汤,可是服后症状不解,那位医生束手无策,就让她找作者看病,作者看前医所开之方与病证非常相对,为何无效呢?作者也想了好久,才想明白,原来此女得于产后,气血大亏,体虚而正气不足,体力不能帮助药力战胜病邪,好比作战,这时要增兵添将,充实武装力量,作者把前医所开之方中的党参(古之人参为党参)换成东北人参10克,仅服一剂,诸症皆失。看来人参真的很给力。

  少阳柴胡汤证很多,但这些症状不一定都有,只要见一二证就可以用柴胡汤。
  仲景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如果太阳表证未解,而又传入少阳经,形成太阳、少阳合病,这时既要解少阳之邪,又要解太阳之邪,就要用柴胡桂枝汤。
  仲景说: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热,微恶寒为太阳经病,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不降上逆之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宜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少之邪。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五钱,人参一两五钱,半夏二合五勺,大枣六枚,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五钱,芍药一两五钱,甘草一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柴胡桂枝汤为柴胡汤和桂枝汤合方,用柴胡汤解少阳之邪,桂枝汤解太阳之邪。我们举一个柴胡桂枝汤证。

  《临证实验录》记载一女,32岁,外感咳嗽一周,夜间更严重,痰清稀有白沫,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寒,食欲不振,恶心欲吐,二便正常,口苦,咽微痛,不思饮,不思冷。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弦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