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22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味辛,性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肉桂,味辛,性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日期:2016-05-21 21:28:33
  第五味  白芍
  白芍,色白,味酸苦,性凉,其性与人之肝特合,入肝善于补血,著名的补血良方四物汤里就有白芍,是中药里一味常用之药。
  白芍十月生芽,正月乃长,夏初开花,按照《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十月为坤卦,坤卦纯阴,可白芍偏偏在阴寒之时生芽,破阴寒之气而出,荣盛于阳盛之时(夏初开花)。
  寒冬为水,春天为木,夏天为火,而白芍生于水,长于木,旺盛于火,也就是说白芍秉水木火三气,此三气水为其初始之气,火为其终结之气,只有木是其最旺之气。
  人体的肝为木,肝木生于肾水,如白芍生于寒冬,然后肝木又生心火,如白芍开花于初夏,所以白芍之性与人之肝最相合,善于平肝养肝,一般情况下肝病都会用到白芍。
  肝藏血,血是浓于水的水,而且血是红色的,红为火之色,也就是说血生于肾水,藏于肝木,旺于心火,血也是秉水木火三气,与白芍所秉之气相同,所以白芍与血相应善于补血。
  血为阴,白芍补血善于育阴,可治疗阴虚不能化阳的小便不利,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就是育阴良方,用于治疗血虚造成的腿抽筋。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日期:2016-05-22 21:17:28
  第六味  麻黄
  中药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功用,麻黄就比较擅长发汗去寒,能把人身的寒邪发出去,伤寒感冒就要用麻黄,在中药里其发汗散寒之功那是数一数二的,也是一味常用药,但又是一味慎用之药,因为用麻黄不当,误汗会造成身体虚损出现一些变症。
  麻黄春生苗,没有叶片,只有细细的茎杆,其茎有节,整个茎好像人的脉络、骨节,其茎杆中空,如人之汗孔,所以善于把外邪特别是寒邪从汗孔发出去。
  麻黄之实,内黑色外红色,其茎内红色外黄白色。实为种子,苗是种子发育而来的,所以实为先天,茎叶为后天,先天决定物之性,内黑外红,其义为由肾及心,肾主五液,入心为汗(汗为心之液),这也说明了麻黄之性善于发汗。
  后天为物之功用,内红外黄白,其义为由心及脾肺,心之气为阳气,脾肺主一身之肌肉皮毛,麻黄能布心阳于肌肉皮毛(阳加于阴是为汗),使其间留滞发而外出,栽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因其能伸阳气于阴寒之中,不被阴寒所困,可见其发汗去寒之力。

  与天之寒相应的,于地为水,于人身为精血津液,天气寒冷则地之水凝而为冰而不流,人被寒气所伤,则体内的精血津液亦凝而不流,麻黄质轻,气味亦清轻,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驱寒邪从肌肉皮毛发而外出,使在里之精血津液流通。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味苦,性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日期:2016-05-24 20:50:35
  第七味  白术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后天的生长所需的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化生,所以我们脾胃的健康就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健康,养生首先就要从养护脾胃开始。
  一阴一阳之谓道,脾胃都属土,但是脾为阴土性湿,胃为阳土性燥,脾之湿济胃之燥,胃之燥济脾之湿,燥湿互济,脾胃阴阳平衡才能腐熟水谷,为我们的身体化生营养。
  阴易盛而阳易消为自然之性,就好比我们做坏事容易而做好事难一样,我们的脾之湿就容易胜过胃之燥,也就是说我们的脾胃容易病湿,湿气一盛脾胃就不能正常的消化食物了,这时我们的大便就应该是湿软不成形的,而不是干硬的,其实看一下我们的大便就能知道我们的消化能力如何。
  脾胃湿气盛了那也就病了,病了就要治,治就要用药,用药就要用胜湿的药,而白术就是一味胜湿的良药。
  白术气温味甘苦而辛,甘为土之味,苦能降泄,辛能升散,我们的脾胃属土,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也就是说白术的气味与我们的脾胃土非常的相合,为补中土脾胃之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用到大量的白术。
  白术开花于初夏,而结实的时候正是长夏湿气弥漫之时,其能在湿气盛时显其有猷有为,可见其胜湿之力。
  刘潜江曰:术以除湿益气为功。
  一句话道出了白术的功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日期:2016-05-25 22:00:21
  第八味  茯苓
  我们上一味讲了白术燥脾胃之湿,益脾胃之气,白术去湿全靠其燥性,而茯苓是直接利湿,如果说白术是个烘干机,那茯苓就是个排水机。我们治水就是先用茯苓把水排出去,再用白术把剩余的湿气烘干,白术和茯苓那就是一对黄金搭档,在中医方剂中经常配伍使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生于松树之下,松树禀真阳之气经冬不凋,茯苓得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其得松之阳气,而生于土中,是质成于阴,气禀于阳,性无朽蛀,埋地种三十年,色质犹不变,可见其坚贞之性。
  茯苓是松之阳下行归于阴而成,质阴气阳,阳者上行,甘淡入脾,引脾之气上行,而其阳又归于阴,所以茯苓引脾之湿气上行于肺然后下行归于膀胱排出体外,这应该就是茯苓在人体内的作用。
  茯苓为水土之阴交于正阳而生,具阳阳相引之性,人之心内阴外阳,人之肾内阳外阴,茯苓能于阴中吸阳以归阴,亦能从阳中吸阴以归阳,所以在上能使阴宅阳中(心内阴外阳),则心有所主而下交于肾;在下能使阳宅阴中(肾内阳外阴),则肾有主而上交于心,如此则心肾交泰,精足而神旺。
  《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味甘,性平,主胸肋逆气,惊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日期:2016-05-26 21:47:47

  第九味  泽泻
  中药里面有很多治水的药,比如上面的白术、茯苓都能去湿,茯苓去的是中焦之水,而泽泻去的是下焦之水,茯苓和泽泻经常在一起组合使用,著名的去水湿良方---五苓散就是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猪苓去上焦之水,茯苓和泽泻去中下焦之水,白术燥湿,桂枝温通发汗,药仅五味,但是配伍精当,共建去水除湿之功,此方也因此成为中医方中常用之方。
  泽泻生于浅水中,独茎直上,开白花。水草皆属肾,天之气下降,地水之气上升,泽泻生水中,又一茎直上,上开白花,其能引下焦之水上升归肺而后通调下行归于膀胱。
  人身之水有生水和熟水之说,生水为人身未化之水,熟水为人身已化之水,水喝进体内之后,要经过人体的气化把它给消化掉,已消化掉的水为熟水,未消化掉的水为生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