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37节

作者: 迟玉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0 21:39:19
  2.有司专制
  明治六年政变后,大久保利通成为了日本政坛的核心,他开启了一个有司专制时代。
  大久保利通也是鹿儿岛人,与西乡隆盛是老乡,年纪比西乡小两岁。大久保的父亲是一名下级武士,母亲是医生的女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个中产家庭。在二十岁之前,大久保的人生颇为顺遂,他自幼勤奋好学,还通过外祖父接触了兰学,十七岁便进入藩府任职,做记录所书役,与西乡的工作类似。在大久保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在政治上站错了队而被藩府流放外岛,他本人也因之而丢了藩府工作,全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困顿,这是大久保人生中的第一次逆境。

  逆境催垮弱者,但可以造就强者。大久保利通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顽强地为自己和国家寻找着出路。一个人,只有在落难时,才能把这尘世彻底看清,才能懂得什么叫人情冷暖,什么叫世态炎凉,也才能明白对谁好是有用的,做什么是徒劳的。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大久保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冷酷的心。
  后来,大久保利通结识了西乡隆盛,二人联合藩内40多名志士组成“精忠组”。这帮不得志的下级武士经常聚会,谋划着他日东山再起。1853年,佩里率黑船叩关日本,萨摩藩的藩主也正换人,大久保被新藩主重新启用,后来升任步兵监督。井伊直弼上台后,萨摩藩政再次变天。面对剧变,西乡隆盛一度跳海自杀,后被救起,大久保利通则选择了直面惨淡的现实,并从中寻找扭转时局的机会。

  再后来,大久保利通与大部分维新志士一样,先是支持“公武合体”,然后掀起倒幕运动。大久保联合岩仓具视借助天皇权威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明治政府成立后他担任参与一职。明治二年,中央政府进行了官制改革,在太政官下设置主管专项事务的省厅,大久保担任大藏省的首长,主管财政事务。明治四年,大久保利通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和山县有朋等合作,以武力为后盾废除了藩国,实现了中央集权。在此之前,大久保曾与民部省的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合作,修筑国有铁路并改革货币制度。在完成了这一系列政治铺垫后,大久保随岩仓使团外访欧美,寻找富国强兵之道。

  在近两年的对外考察中,大久保利通总结出了一整套施政纲领,他以德国经验为蓝本,效法俾斯麦的铁血精神,通过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日本的大国梦想。
  大久保利通是被太政官大臣召回国内的,当时,征韩论已将政坛分裂成两派,若没有强大的阻止力量,日本必将走向对外战争。大久保利通回国后联合木户孝允、岩仓具视、大隈重信等发动政变推翻西乡隆盛政权。政变后,明治政府成立内务省,主管内政改革,下设劝业、警保、户籍、驿递、土木、地理、测量等寮司,大久保亲自担任省卿。内务省隶属于太政官,与大藏省、民部省、外务省等属同级部委,不过,在现实中,其他省卿都要接受内务卿的领导。大久保的上面还有三位领导,为首的是明治天皇,其次是太政官大臣三条实美,再就是右大臣岩仓具视。天皇是个象征,一般不参与政务,三条和岩仓都是公卿,他俩更像是监管者而非执政者,大久保也就因之成了某种形式的独裁者。

  大久保利通具备独裁者的气质,他既够明智又够狠毒,他不像西乡隆盛那样不识大局,也不像木户孝允那样婆婆妈妈,与伊藤博文相比他更加强悍,与山县有朋相较他更加无私。对于反对者,他的政策只有一个——镇压,不论亲疏。大久保将自己视为全日本的领路人,他急不可耐地要实现富国强兵,他是那种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一路狂奔的人,歇一会儿都不行。在这一点上,他和其昔日政敌井伊直弼毫无二致,二人的结局也如出一辙。

  大久保利通是一个行动派,他是第一个留短发穿洋装觐见天皇的人,在外访回国后,他更是将胡子留成了俾斯麦式,以此来标榜他改革的决心。许多人都嘲笑他是“萨摩红薯”,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香蕉人”,大久保一笑了之:老子就黄皮白心,怎么着吧?
  大久保利通掌权后推动了一些列改革,涵盖产业、财税、兵制、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时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他也因之成了所有被改革对象的公敌。下级武士是被改革的重点人群,武士们对大久保的痛恨尤为强烈,他们将现行政治定名为“有司专制”。板垣退助在明治七年如是抨击当局,他说:“方今政权之所归,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独归有司。夫有司上不可不尊帝室,而帝室渐失其尊荣,下不可不保人民,而政令百端朝出暮改,政刑成于私情,赏罚出自爱憎,言路壅塞,困苦无告。”

  对被统治者而言,大久保利通的政策的确不够友好,它力度过大且缺乏弹性。新政府在明治初年曾在中央设置集议院,在地方设置地方议会,以践行《五条誓文》中“广兴会议”的誓言,企图以此拉近与民众的关系,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然而,事与愿违,无论是集议院还是地方议会都对政府持批评态度,政府也就逐渐废弃了这两个机构。大久保对西方的经济繁荣很是倾慕,但对其政治架构持保留态度,他不认为在当下民选议会会成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力量,相反,他认为那是分裂族群的利器,不但不能给予鼓励,而且要拼命打压。

  大久保利通的治国思想有类于今人的减肥思想:对于一个想要减肥的人来说,饿肚子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大久保的严酷政策施加于所有人,他对农民心狠手辣,对武士也毫不仁慈,并不顾及昔日的情面。在他看来,不勒紧裤腰带怎么赶美超英?
  大久保利通对农民的苛榨引来了大规模反抗,维稳费用因之高企,士族阶层也趁机作乱。在四方攻击下,大久保政府极不情愿地降低了税率,终于与农民实现了和平。其与士族的关系则一直紧张,大久保将士族视为财政包袱,一直试图减停秩禄,双方不可能和平。
  听过这么一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笔者想,当时的武士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在倒幕之初,志士们都以为推倒幕府后大家就有出路了,可没想到新时代的日子更加难捱。最让下级武士难以接受的是征兵令和秩禄处分,前者使武士失去了工作机会,后者使武士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不断地抱怨大久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今人将独裁视为一种罪恶,将独裁者视为某种罪人,这是一种西方现代道德观。持这种道德观的人大概已经忘了,西方在转轨入资本主义体制时都经历过独裁,就连英国都出了大独裁者克伦威尔。一国走入独裁体制,与其说是出了坏蛋,还不如说是产生不了好蛋。与坏人相比,好人通常显得无能。其实,这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是道德,而很多社会问题需要用技术来解决,还经常会触碰现有道德,这就需要当权者具备冲破道德的勇气,也就因之成了公众眼中的“坏人”。

  大久保利通就是这样一个“坏人”,为了日本的未来,他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他自己。大久保所效忠之对象乃未来之日本,他对当下的活人缺乏同情,严酷的现实也不予他这种心境。在当时的背景下,日本要获得出路,就必须有效整合现有资金及人才。及至明治政府成立,商人阶层已濒于破产,本土也缺乏懂得新兴工业的人才。在这种局面下,唯一有能力获得资金及培育人才的只有政府,因此全日本都期待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权威之建立有赖于天皇蛰伏的权威,然而若让这种权威继续下去就必须依靠业绩,改善财政也就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向农民征收重税是开源,减停武士俸禄是节流,都是为了积累原始资本。时代呼唤一位政治强人,以铁腕手段主持全局,为日本杀出一条血路,大久保承担了这一角色。

  日本走向资本主义的过程从某个侧面讲是消除封建割据的过程,割据与独裁势不两立,而下级武士是一种割据的遗迹,双方的冲突和决裂无法避免。当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开办私人军事学校时,东京的大久保利通就在想:老哥,你想干什么,你要走多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