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47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23 22:20:02
  司马迁的《史记》,以帝王本纪为先,功勋王侯世家继之,第三部分是列传。作为代秦而立的汉朝,这一点最为明显:先是汉高祖夫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五篇本纪,世家则以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五大建汉元勋家族为代表,这样的编排顺序非常易于理解;但到了列传,位列有汉第一名的,却是位不至公卿的“书生”贾谊,这颇令人注目。
  贾谊在《史记》中的位置,是与屈原并列。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司马迁用这样的文字来为两个人并列“解释”:“自屈原沈汨罗後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谊的特殊,当然非但是此地理上与屈原之“相逢”,史上略深一些的解读,也无非是说贾谊与屈原同样是怀才不遇。这样的看法,貌似合理但实在流于表面。在贾谊问题的研究上,班固在原文照抄司马迁的基础上,难得的有比较大的进步与发挥——他认为贾谊不算是怀才不遇的。

  但他还是同意了刘向的观点,就是贾谊之所以没有大抒其志,是被“庸臣所害”的,这也正是不管两千年前还是100年前的历史学家都难以挣脱的窠臼,就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被条条框框所拘束住了,有很多“人臣”或“某种主义者”所不能也不敢想者,但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今天,我们都可以大胆放肆地讨论,并因此完全有可能比他们的看法更接近事实——
  在我看来,贾谊的人生际遇,根本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的情形;深入研究之后甚至令人不得不感叹:贾生,实为大汉谋主也!
  日期:2014-11-23 22:20:27
  1、
  贾谊的一生只活了三十三岁,其人生轨迹可以总结为四件事:

  之一,少年成名,成为汉文帝朝最年轻的博士。
  之二,汉文帝超擢之。
  之三,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之四,改为梁怀王太傅。
  先说贾谊少年成名。贾谊能够出头,离不开他的恩公,河南守吴公的鼎力推荐。这里很有意思的是,吴公作为文帝朝天下第一能干的郡守,“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原来是“名师出高徒”,司马迁在这里悄悄地向李斯致敬,可见不管李斯是从荀子那里学到的王霸之学也好,还是所谓的法家之学也好,总之是有用的真学问。吴公推荐贾谊的说法是,“颇通诸家之书”,因为吴公有分量,所以汉文帝就任用贾谊为博士,是博士里面最年轻的成员。

  贾谊少年大才,也是捷才,所以在皇帝有所垂询之时,每每拔得头筹,老先生们还都绞尽脑汁呢,他已经头头是道地把来龙去脉解决方案什么的都说出来了,因此汉文帝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让他当上了太中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夫掌议论”,算是国家法定的言官,有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就像我们国家领导干部也有定级,据说13级以上的算是“高级干部”简称“高干”,汉朝时的“二千石”算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叫石奋的人,他从15岁起就作为刘邦的贴身随从,后来到汉景帝时,他的四个儿子跟他一样,也“官皆至二千石。”汉景帝说“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所以“号奋为万石君。”

  所以可知贾谊的“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的职位,应该是朝廷里的中级官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干部,对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显耀的。
  英才遇明主,贾谊也屡上条陈建言国策。但是,光是君臣相得还不行,要知道汉文帝可不是乾纲独断的汉武帝,汉文帝想任用贾谊为高级官员的公卿,结果遭到了很大的阻力。“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绛是绛侯周勃,灌是颍阴侯灌婴,他们两人分别是当年刘邦部队步兵和骑兵统帅,也是吕后死后,拥立汉文帝的军方代表。东阳侯和冯敬也是刘邦时代的战功卓著的老臣。像这些人都集体反对汉文帝重用贾谊,不得不说这是贾谊“进步”路上的巨大阻力;而汉文帝彼时也不可能置这种反对力量于不顾。

  汉文帝与其大兄汉惠帝一样,都是仁主。但汉文帝更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非像汉惠帝一样是仁善,而是谨慎和低调,这不单是因为寻常所说的其母薄太后出身所致,更因为这种谨慎和低调是救命的——在吕后健在时期,刘邦的其他姬妾的儿子都有遭吕后毒手的性命之忧,吕后戕害了戚姬及其儿子赵王,手段之毒辣众所周知;被封为齐王的刘邦长子封国郡县众多树大招风,很为吕后所忌恨,齐王险些被她毒死,幸亏齐王手下有明白人支招,齐王赶紧把自己的封邑献了一些给吕后女儿鲁元公主,才化险为夷。所以,可以想象,要不是薄姬母子当年既不见宠又很“谨良”,恐怕很难逃过吕后的魔爪。

  汉文帝之得登大宝,是由于政变。吕后一死,陈平周勃夏侯婴灌婴这些老军头就联合起来,说是匡扶汉家江山,但实在也是造反——他们设计搞掉了吕后侄子吕产吕后兄弟的兵权,然后将吕氏家族斩草除根,甚至连汉惠帝死后吕后所立的少帝也不放过,通通诛杀殆尽。一时间多少人头落地,群情喧哗唯恐沾上与吕氏的关系而人人自危。
  所以,这一场为后世所溢美的政变,在当时的汉文帝等绝大多数人看来,一定也是血腥的、令人惊恐的。这场政变所展现的除了老军头们的心黑手辣和他们不可忽视的集团势力之外,再也就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庙堂政治之险恶、人世之变幻无常。
  正因此,当周勃们派人去迎立彼时还是代王的汉文帝时,汉文帝和他的封国属臣们甚至认为这是个阴谋,后来在宋昌的坚持下,汉文帝派舅舅薄昭去“中央”与陈平周勃们反复交谈,直到彻底搞明白了这确实是属于“天上掉馅饼”了,汉文帝才接受了帝位。在他进宫的当夜,汉文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宋昌掌管的南北军相当于京城卫戍区,张武的郎中令相当于掌握了皇帝亲兵的中央警卫团,这是首先将军权牢牢抓在手里,要知道军头造反太可怕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