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46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打仗期间,刘邦痛恨人穿儒服啰啰嗦嗦的,叔孙通去见刘邦时,就按照刘邦的喜好穿上了楚国式的短衣服。跟随叔孙通投降刘邦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大家发现叔孙通从来不向刘邦推荐大家,反倒就推荐些膀大腰圆的强盗壮士。弟子责问他,跟着你投降刘邦,啥好处都没有,您这不是玩我们吗?叔孙通剖析利害——现在汉王需要能打仗的人,你们谁能玩命去打仗?所以我给刘邦推荐现在他亟需的人才,等革命胜利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你们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叔孙通的懂事、用心良苦,刘邦都看在眼里了!“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日期:2014-11-20 13:28:17
  不过,叔孙通真正为刘邦做的贡献,乃是制朝仪——儒生们曾经为秦始皇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显然在刘邦这里更有价值。
  汉王刘邦当上皇帝后,产生了个新的苦恼,就是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经常喝多了就耍酒疯,各种丑态百出,把他这个皇帝搞得很没有尊严。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对刘邦说:“儒家子弟要打江山、办大事不行,但是一起守江山的本事还是有的!我愿意多找些鲁国的儒生,我们一起制定个朝仪细则。”刘邦让他试试看。
  于是叔孙通就找到了他的弟子和儒生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制定了一套朝仪,一演练的效果很好,再也没有功臣将相敢大呼小叫不顾礼仪体统了!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然后升叔孙通的官为奉常——九卿之首,管礼仪和祭祀;并且赏赐他很多钱。这时候,叔孙通才向刘邦推荐他的弟子们,刘邦把他的弟子也都封为郎,叔孙通把刘邦赏赐的金钱,都分给了弟子儒生们。兄弟们高兴地啊,直夸叔孙通是当世的圣人。

  刘邦越来越信重叔孙通,高祖九年的时候,升他为太子太傅——这在古代算是最有身份最尊华显要的官职了,因为当的是未来皇帝的老师!要知道,刘邦当时最重要的谋士张良,也只是做了太子少傅而已。
  后来,刘邦想换掉太子,叔孙通作为太子的老师,坚决不能让这事发生啊,于是极力苦谏,后来加上张良为太子请来了商山四皓助阵,刘邦终于不在有换太子的想法了。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调用叔孙通为太常,他制定了诸多宗庙祭祀等仪礼法规,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在诸多方面,汉惠帝对叔孙通言听计从。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在汉初时期,作为没有任何战功或重大功勋的文臣,叔孙通能够当上九卿之首的太常,在朝廷中有很显赫的职位,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当时的军功集团人数众多势力庞大,他们实际上左右着朝政,叔孙通作为没有实际功劳的儒生能够脱颖而出,与刘邦父子对他的倚重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一般大家都说,叔孙通是汉朝儒宗。
  日期:2014-11-20 13:28:37
  3.陆贾

  对刘邦接近儒家、重视文治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陆贾,刘邦的重要的说客,就是劝说刘邦“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那一位。当时他把刘邦说惭愧了,刘邦说你给我写写看看,秦为何失败我为何成功。结果,陆贾写出了十二篇《陆生新语》,刘邦对此极其赞赏。
  在《史记》所记载的众多人物之中,陆贾是最洒脱的那一个。他不但能言善辩,是个极其出色的“外交家”,他还特别有智慧,陈平周勃之平定诸吕,颇赖于他的“将相和”之计——以智谋出色的陈平,听从了陆贾“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的建议,刻意结交太尉周勃,两人同心协力地挽救了刘汉王朝。
  陆贾凭借他超人的才华,得到了南越王、陈平等达官贵人的厚礼。他把自己的所有钱财平均分配给了五个儿子,“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并与儿子们约定:“我到你们每人家住轮流十天,你们要满足我和我随从的需要,要是我死在谁家了,我的随从、我的车马、我的宝剑就是谁的了。因为我还要到朋友们家里去住,所以一年之中,你们见我的机会也就两三次,见面多了就容易厌烦了,你们不用担心会这样(这里是成语“数见不鲜”的出处)。”

  这是多么潇洒的人生啊!
  日期:2014-11-20 13:29:19
  4.约法几章
  我们的传统历史教育之最可恨之处,在于断章取义,在于以偏概全,乃让人非常怀疑,历史教育到底是想让人知,还是教人愚。譬如在谈到刘邦入咸阳时,只讲“约法三章”。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传统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的,就到此为止了,不知者还以为,汉朝法律真的仁善,就秦朝残暴,确实残暴!
  可是,真相是这样的吗?《汉书#刑法志》记载:“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班固轻描淡写的告诉我们,当时约法三章确实不够使的,兵荒马乱情况特殊嘛!所以,萧何又“约法九章”。
  你真的信了这个了?九章看起来也不算多,可是下面有多少条多少款你知道吗?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这里面一定有一条是非常扎眼的,那就是“挟书令”。
  《汉书#惠帝纪》记载:“四年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就是说汉惠帝继位亲政后,废除了“挟书令”。
  挟书令,不是秦始皇用来焚书坑儒的吗?汉惠帝继位后废除了它,正说明之前的汉朝沿用了这一命令——其实,如果我们用最严格的标准的话,《史记》里并没有明文记载这一命令。这就让人纳闷了,汉朝皇室及儒生们,讨伐秦暴政的最恶之处不就是“焚书坑儒”吗,怎么汉朝也执行了这一政策呢?有必要吗?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到底这些坏事是谁干的?如果汉家没有做这方面的恶事,如果此间此时没有阴谋,为什么要执行挟书令?

  不是千夫所指吗?儒家不是绞尽了脑汁,用文动武地与“焚书坑儒”这样的恶政做斗争吗?怎么不见他们与汉朝做斗争呢?
  前面我早就说过,所谓的“焚书”即便有,也不可能烧光了书,这里还有一个证据。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难道说,萧何就单单把《诗》、《书》等经书拿出来扔掉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