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30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4 09:54:52
  正文
  ==========================
  四、先汉后周

  朱元璋未给刘基安排具体岗位,但这并不是说,他最不看好刘基。恰恰相反,朱元璋连夜看过《时务十八策》之后,非常欣赏,认定刘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定要留在身边。
  当然,这个《时务十八策》既然如此重要,如果让他落入了他人之手,后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从此就把这个机密,永远地保留下。但是,我们从《郁离子》的十八章,以及朱元璋以后八年的用兵中,也可以大致看出一些端倪。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用兵与治国策略,大体上都是建立在《时务十八策》的基础之上。朱元璋对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异议,但对于“先汉后周”,他却不能认同。因此,他屏退左右,把刘基请到了自己的卧室。
  “先生为何要先打陈友谅,先打张士诚,不是把握更大吗?”
  现在,朱元璋已经是拥兵近二十万,战将数百,实力毋庸置疑。普通的割据势力如方国珍、陈友定和明玉珍都难以和他相提并论,真正能构成威胁的,也只有西边的汉王陈友谅与东边的大周诚王张士诚,论地盘,陈占据了湖广与江西的大片土地,论兵力,陈友谅能集中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是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总和。

  按朱元璋的想法,先打跨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并且在战争过程中积累能量与经验,然后与陈友谅进行决斗,不是一个自然的顺序吗,为什么要在自己实力还不是很强,把握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贸然去碰一个庞然大物?这是明智的态度吗?
  更何况,张士诚占据的苏湖一带,可是全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元朝的物资供应也要多靠张士诚通过运河提供。战争不仅是实力的比拼,也是财力的较量,谁的物资更丰富,谁的粮草更充足,谁的军心就更稳,谁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也是大部分将领的理解。这些顾虑刘基早就想到了,因此,他才能够慷慨陈辞:
  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莽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 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刘基首先指出陈友谅地盘广阔,威胁更大;而张士诚领土有限又不思进取,没有发展前途,不足为患。陈友谅野心勃勃,性格剽悍,但劫持国君,任人唯亲,造成大汉政权人心不稳,凝聚力不强。
  况且,擒贼要先擒王。如果先打陈友谅,眼光短浅的张士诚不会真心援助,最多装装样子;但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背后使坏,却可能给我军带来严重的麻烦。要避免两线战线的局面,唯有先汉后周。只要先灭了陈友谅,天下大势就定了。再收拾张士诚,相当容易。
  朱元璋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统帅,经刘基这么一解释,他恍然大,不禁暗暗称赞,刘基看似白面书生,却有如此精准的洞察力!他完全同意刘基的见解,并经此安排作战计划。
  先汉后周,当然并不像写出四个汉字一样简单。这里同样包藏着巨大的挑战与变数。陈友谅并不是纸老虎,他的实力绝对不能小视。不过,唯有最强劲的对手,才能成就伟大的英雄。唯有最具悬念的比赛,才能刺激观众的欲望。
  一边倒的打斗让人倍感乏味,没有悬念的电影让人无法兴奋。朱元璋的天下如果得来不费工夫,也不会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成为最富传奇性的草根开国者。陈友谅的结局如果不那么充满戏剧性,也不会这么让人感慨。
  (
  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黄蓬山人。和方国珍一样,他也是五兄弟,排行老三。读书不多,在父亲指导下练就一身武艺。长大之后,托关系在家乡当了一个小吏。
  如果天下太平,陈友谅这辈子只能这样了。但红巾军起义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它把无数平庸的蒙古官员送上绝路,也让许多有天赋的汉人子弟脱颖而出。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占领沔阳,时年已经三十六的陈友谅加入红巾军,因为他粗通文书,在基本上以文盲为主的队伍中显得气度不凡被任命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友谅的上司倪文俊做到了,不过没有得手。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在江州策划杀害徐寿辉登基,但行事不密被发觉了,倪文俊连夜逃回大本营黄州,立即找自己的亲信陈友谅商量。

  陈友谅听他讲了自己的经历之后,心中未免大为失望,这种业务能力,简直败坏了造反界的名声。他看着老上级的苦瓜脸,一个主意突然冒充了出来。
  一周之后,倪文俊的人头就出现在了江州,出现在了天完皇帝的殿前。陈友谅平静地站在大殿当中,向满朝文武讲述自己勇斗叛国者的惊险故事,说得大家的表情都很喜悦,但心情都很复杂。徐寿辉则是非常开心,不久既任命陈友谅接替倪文俊的职位。
  真是赶跑了狼又来了虎。陈友谅与朝中重臣张必先、张定边兄弟,那可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他们三个现在联手,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打击异已,徐寿辉很快发现,自己这个天完皇帝成了摆设,但你还不能罢工,还得认真摆下去。
  至正十九(1359)年九月,朝臣联名向上书,要求封陈友谅为汉王,徐寿辉居然也答应了——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这时候的权力,还不如六百年后的英国国王,即使把一道处死他自己的圣旨放在面前,他一样也得盖章。

  陈友谅善于运用水军,这是他的强项。而朱元璋的长处却在陆军。朱元璋和刘基都知道,要打败陈友谅,不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是不行的,先不宜挑起大规模冲突,而应该一点点蚕食他的地盘。
  不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个突发事件,却打乱了朱元璋和刘基的全盘规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日期:2014-03-04 09:59:37
  第六章、龙湾大捷,羞辱陈友谅
  一、应天危机,刘伯温献上妙计
  朱元璋和刘基确定了先汉后周的战略方针,不过还没等他动手,陈友谅就先打过来了。这确实让人有些措手不及,而把事情搞砸的也不是普通人。
  他叫常遇春。朱元璋手下第一猛人又惹祸了。

  至元十九年(1359)十一月,常遇春从徐寿辉大将赵普胜手中夺取了池州。池州与安庆隔江相望,距天完朝的首都江州(九江)不到四百里。消息传来,陈友谅大喜,觉得终于有清理门户的理由了。本来他早就想铲除这个“双刀无敌”,一来,赵双刀不是自己的嫡系,二来,朱元璋又到处造谣,说赵普胜要投奔应天。当越普胜带着败军返回江州时,陈友谅根本不和皇帝徐寿辉商量,就下令处死了这个立功无数的忠臣。身为皇帝的徐寿辉,则是不敢怒更不敢言。

  当然,杀人归杀人,城还是要夺的。很快,陈友谅派出更多更多人手,试图夺回池州。徐达与常遇春一商量,就让常遇春在九华山麓埋伏,自己坚守城池。敌兵在城下攻了半晌占不到什么便宜,就想收兵休息。这两个朱元璋阵中排前两位的大将前后夹击,把远道而来的陈友谅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杀敌一万多,缴获马匹兵器无数,更可喜的是,还俘虏了三千多人。
  徐达工作忙,忘了俘虏的事,过几天问常遇春,回答是,不用老大操心,我把他们都给埋了,只留了几个活口回江州报信。徐达大怒,知道这下惹大麻烦了。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好火速上报朱元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