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29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2 10:55:04
  三、赶赴应天,朱元璋亲自登门
  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天府外繁花盛开,绿树长出了新芽,禾苗吐出了新穗,轻风吹拂着大地,阳光温暖了田园,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浙东四学士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坐在马车里,一路说说笑笑,好天气带给了他们好心情,他们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很快他们就要进入应天府,去拜见那个城市的主人。
  四人一到应天,就被迎入孔庙中休息,并有专人伺候,礼数非常周到。让这几个在大元朝很不受待见的南人,有一种受宠若惊的不安感觉。他们顾不上旅途疲劳,马上就想上街走走。

  十五年前,刘基曾与友人游历金陵,留下了许多诗句,时光荏苒,如今自己已是知天命之年。江南处处战火不止,许多城市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满目凋零;但应天府内,行人川流不息,街市生意忙碌,各种熟练的叫卖声别有韵味。秦淮河上笙箫依旧悦耳,夫子庙前游人依旧如潮。走在应天的大街上,偶有全副武装的官兵列队经过,也是纪律井然,绝不扰民。刘基四人相互交换了眼神,对这个年轻的朱元帅心生佩服,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第二天一大早,四人商量要去江南行省公署拜会,正准备动身,却见前面呼拉拉跪倒了一片:元帅已经上门了!这可让四人非常惭愧,也相当紧张。
  原来朱元璋求贤若渴,等不急他们过来,自己就主动上门拜访了。四人都是五十上下的中年人,如果不是侍卫引见,他们也不会相信,这个看起来非常年轻,模样非常古怪的的壮实汉子,就是当今风云人物朱元璋丞相。
  四人赶忙跪倒磕头,向元帅致歉。朱元璋没有架子,立即请各位起身,到大厅就坐。
  朱元璋非常随和,他仔细地询问四人的吃住情况,四人表示都相当满意。朱元璋说:“我为天下,屈尊四位先生,也希望四先生为了天下苍生,不吝赐教。现在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章溢说:“天道无常,唯德是辅。不嗜杀者,方能得天助得民心。”

  宋濂说:“尊师重道,多行仁义。”
  叶琛则说:“稳定后方,保证军备。“
  随后三个人就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朱元璋认真地听着,不时还点头表示肯定。但刘基早看出来了,朱元璋的热情只是客套,这三个人讲的东西,并不足以让他真正满意。应该行动了。
  刘基从袖口中抽出一卷纸,恭恭敬敬地呈给朱元璋,朱元璋打开一看,题头写着《时务十八策》,知道这是刘基精心为自己写出的,不觉露出欣喜之色。
  他看到下面,脸色有点变了。
  那是用正楷写就的四个大字:
  先汉后周。
  “先汉后周?”这个观点让朱元璋难以理解。汉指的是西边的陈友谅势力,周是东边的张士诚,朱元璋的地盘正好在他们中间。
  他无暇细看,向几人一抱拳:“今日得见几位先生真容,实是非常荣幸,我还有些军务,这就告辞!”
  几天之后,朱元璋传下命令,宋濂担任江西等处儒家提举司提举,并任世子先生;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便独有刘基,并没有安排具体职务。但却通知刘基,单独与他见面。朱元璋在想什么呢?
  日期:2014-03-03 10:12:23

  正文
  ==========================
  四、先汉后周,确定建国大业
  朱元璋未给刘基安排具体岗位,但这并不是说,他最不看好刘基。恰恰相反,朱元璋连夜看过《时务十八策》之后,非常欣赏,认定刘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定要留在身边。
  当然,这个《时务十八策》既然如此重要,如果让他落入了他人之手,后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从此就把这个机密,永远地保留下。但是,我们从《郁离子》的十八章,以及朱元璋以后八年的用兵中,也可以大致看出一些端倪。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用兵与治国策略,大体上都是建立在《时务十八策》的基础之上。朱元璋对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异议,但对于“先汉后周”,他却不能认同。因此,他屏退左右,把刘基请到了自己的卧室。
  “先生为何要先打陈友谅,先打张士诚,不是把握更大吗?”
  现在,朱元璋已经是拥兵近二十万,战将数百,实力毋庸置疑。普通的割据势力如方国珍、陈友定和明玉珍都难以和他相提并论,真正能构成威胁的,也只有西边的汉王陈友谅与东边的大周诚王张士诚,论地盘,陈友谅占据了湖广与江西的大片土地,论兵力,陈友谅能集中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是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总和。
  按朱元璋的想法,先打跨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并且在战争过程中积累能量与经验,然后与陈友谅进行决斗,不是一个自然的顺序吗,为什么要在自己实力还不是很强,把握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贸然去碰一个庞然大物?这是明智的态度吗?
  更何况,张士诚占据的苏湖一带,可是全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元朝的物资供应也要多靠张士诚通过运河提供。战争不仅是实力的比拼,也是财力的较量,谁的物资更丰富,谁的粮草更充足,谁的军心就更稳,谁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也是大部分将领的理解。这些顾虑刘基早就想到了,因此,他才能够慷慨陈辞:
  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莽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 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刘基首先指出陈友谅地盘广阔,威胁更大;而张士诚领土有限又不思进取,没有发展前途,不足为患。陈友谅野心勃勃,性格剽悍,但劫持国君,任人唯亲,造成大汉政权人心不稳,凝聚力不强。
  况且,擒贼要先擒王。如果先打陈友谅,眼光短浅的张士诚不会真心援助,最多装装样子;但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背后使坏,却可能给我军带来严重的麻烦。要避免两线战线的局面,唯有先汉后周。只要先灭了陈友谅,天下大势就定了。再收拾张士诚,相当容易。
  朱元璋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统帅,经刘基这么一解释,他恍然大,不禁暗暗称赞,刘基看似白面书生,却有如此精准的洞察力!他完全同意刘基的见解,并经此安排作战计划。
  先汉后周,当然并不像写出四个汉字一样简单。这里同样包藏着巨大的挑战与变数。陈友谅并不是纸老虎,他的实力绝对不能小视。不过,唯有最强劲的对手,才能成就伟大的英雄。唯有最具悬念的比赛,才能刺激观众的欲望。

  一边倒的打斗让人倍感乏味,没有悬念的电影让人无法兴奋。朱元璋的天下如果得来不费工夫,也不会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成为最富传奇性的草根开国者。陈友谅的结局如果不那么充满戏剧性,也不会这么让人感慨。
  (
  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黄蓬山人。和方国珍一样,他也是五兄弟,排行老三。读书不多,在父亲指导下练就一身武艺。长大之后,托关系在家乡当了一个小吏。
  如果天下太平,陈友谅这辈子只能这样了。但红巾军起义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它把无数平庸的蒙古官员送上绝路,也让许多有天赋的汉人子弟脱颖而出。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占领沔阳,时年已经三十六的陈友谅加入红巾军,因为他粗通文书,在基本上以文盲为主的队伍中显得气度不凡被任命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友谅的上司倪文俊做到了,不过没有得手。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在江州策划杀害徐寿辉登基,但行事不密被发觉了,倪文俊连夜逃回大本营黄州,立即找自己的亲信陈友谅商量。
  陈友谅听他讲了自己的经历之后,心中未免大为失望,这种业务能力,简直败坏了造反界的名声。他看着老上级的苦瓜脸,一个主意突然冒充了出来。
  一周之后,倪文俊的人头就出现在了江州,出现在了天完皇帝的殿前。陈友谅平静地站在大殿当中,向满朝文武讲述自己勇斗叛国者的惊险故事,说得大家的表情都很喜悦,但心情都很复杂。徐寿辉则是非常开心,不久既任命陈友谅接替倪文俊的职位。
  真是赶跑了狼又来了虎。陈友谅与朝中重臣张必先、张定边兄弟,那可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他们三个现在联手,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打击异已,徐寿辉很快发现,自己这个天完皇帝成了摆设,但你还不能罢工,还得认真摆下去。
  至正十九(1359)年九月,朝臣联名向上书,要求封陈友谅为汉王,徐寿辉居然也答应了——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这时候的权力,还不如六百年后的英国国王,即使把一道处死他自己的圣旨放在面前,他一样也得盖章。
  陈友谅善于运用水军,这是他的强项。而朱元璋的长处却在陆军。朱元璋和刘基都知道,要打败陈友谅,不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是不行的,先不宜挑起大规模冲突,而应该一点点蚕食他的地盘。

  不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个突发事件,却打乱了朱元璋和刘基的全盘规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