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33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在没有继位前,太子之位几曾不保。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喜爱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刘邦曾说:“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赤裸裸地表达了要易储的想法。要知道,汉惠帝可是位仁君!虽然他享国不久,并且由于吕后的原因,并无太多建树。但是他作为人绝对是个好人,作为皇帝也绝对有颇可称道者。那么,刘邦所谓的“不肖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就是:不像我的儿子!

  汉惠帝其人在兵荒马乱中长大,历尽艰险,甚至有一次刘邦为了逃过追兵,让马车能跑得更快,将汉惠帝和其姐妹推下了马车——被父亲抛弃这种事都经历过了,他的人生心境会怎样可以想象!而他的母亲吕后,也不是善茬,最后将戚夫人屠为“人彘”的血腥做法,汉惠帝完全不能接受——即便这个人差点帮他儿子把自己的皇位抢走。
  这些都说明了,汉惠帝是个心很软、很善良的人,这种人一定是愿意推己及人的,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一定是看起来不太英明果断的——而刘邦这个人,恰恰相反,他一身流氓地痞习气,惟利是图,不按规则出牌。所以,刘邦可能在赵王如意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发出来了“要用爱子代替不像我的儿子”的心声。
  赵王如意还是个婴幼儿,刘邦就明确这样喜欢;要不是张良为吕后献策,帮太子请来了刘邦看重的世外高人“商山四皓”,那汉家江山恐怕就难免要换人坐皇位了。那么换做是已经跟赵高学了不少本领的胡亥,怎么就不能博得秦始皇最特别的喜爱呢?这,就是人性。
  日期:2014-10-26 04:21:41
  其次,胡亥根本不是历史上通常认为的那样愚蠢的人,否则秦始皇根本也不可能最爱他。在赵高忽悠他的过程中,他的回答简直是孔孟级的水平。
  《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赵高拿着秦始皇写给扶苏的诏书去找胡亥,说:“皇帝只给长子扶苏写诏书了,扶苏会成为皇帝,你和其他人都没有册封,到时候啥都没有,这可咋整?”胡亥的回答是:“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回答地多好啊!完全是一副敬天知命、父慈子孝、随遇而安的格局。
  赵高接着忽悠他,“我们可以整点事,改变下这个情况。”
  胡亥回答道:“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看完这段话,读者诸君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要是蒙上胡亥的脸的话,您就误以为说话的是孔子或孟子什么的?这高尚的情操、这远见卓识、这华丽的排比句!胡亥能是一般人吗!相比之下,长子扶苏可能是“贤”,但只会直言进谏——这在秦始皇看来,可能是个好大臣的材料,但未必是好皇帝的材料!
  日期:2014-10-26 04:22:23

  再次,长子扶苏与少子胡亥,两人的朋友圈大相径庭。扶苏应该是非常看重孔子、看重儒生们,而儒生们也团结在扶苏周围,形成了一个“长子党”——至少在舆论上给秦始皇造成了这样的印象。胡亥的朋友圈就太简单了,父皇、赵高、自己。最多外围再有个中立的李斯。要知道秦始皇孩提时在赵国邯郸当人质,没少体会那种孤臣心境,将心比心,他是更喜欢跟自己情形相仿的少子,还是呼朋引类、俨然儒生宗主的长子呢?

  日期:2014-10-26 04:22:46
  最后,有人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到蒙恬那里当监军,就是要让他控制三十万大军,这才是“革命”的本钱,枪杆子在手最能保证顺利继位。这个看法太天真。
  秦朝的军队,大约百万之数。就算蒙恬部是精锐,就战斗力而言也绝对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如果靠这个军队跟中央碰,鹿死谁手未可知。
  问题的关键是,这支部队的家属,还都在中央控制的后方;严厉的秦法,使一般人根本没有造反的胆量!如果要拿这支军队来跟中央斗,有多少人会不顾后方家里妻儿老沙的死活而真卖命呢?更何况,打仗最关键是后勤,没有中央的支持后勤跟得上吗?
  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秦二世时,帝国都没兵了,章邯临时拉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刑徒组成军队,就所向披靡!直到最后项羽“破釜沉舟”玩命,才打败了章邯的部队。刨除章邯确实比较有指挥天才外,也必须承认,由此可见秦朝时的法令有多么高效率、多么可怕。
  所以说,秦始皇让扶苏监军,可能也确实是栽培他,但未必就是选定为太子的暗示,作为久操权柄的皇帝,他一定知道,哪里都不如帝国中枢更容易掌握局势!谁在他的身边?是胡亥!并且,秦始皇有可能就是觉得,扶苏为人比较忠厚,自己将来让胡亥接班,扶苏即便不满意,多半也不会造反,而是做小弟的好臣子。

  日期:2014-10-26 13:41:49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明明写着是赵高、李斯、胡亥三者阴谋篡位呢?这个问题是很令人费解的,这里暂且不忙下结论,我只想请诸君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司马迁开始描写的胡亥,明明是志虑高洁、头脑清楚、精明能干、讨人喜欢的,可是被赵高一蛊惑,就变成了个任人摆布、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大笨蛋超级二百五呢?这个是不是有点太矛盾了?
  第二点,司马迁在前面写胡亥是十二岁登基的,后面又写二世皇帝元年时是二十一岁,司马迁就这么糊涂?
  第三点,后来在写胡亥死后,赵高找的继承人子婴,前面写是胡亥哥哥的儿子,后面又写是秦始皇的弟弟,怎么这也分不清楚?
  还记得吗,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了,每当一件事颇可怀疑的时候,司马迁的记述就开始前后矛盾了!在这里又是如此啊。所以,我们不得不又要猜测,这里司马迁是一定有什么意图的!他一定是要让我们注意胡亥的这部分,让我们看到这矛盾之处,多思考思考!
  日期:2014-10-29 09:17:09

  司马迁的伏笔,其实是“此起彼伏”的!请再看看一个旁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司马迁写到,胡亥继位后,派使者去杀蒙恬的弟弟蒙毅,他也是朝廷中的重臣,蒙恬兄弟俩当时兄在外掌军、弟在内典政,深受秦始皇信任。当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使者:先主要册立(胡亥)为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皇上(胡亥)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
  蒙毅:(1)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2)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其他的公子相比之下都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3)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