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12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司马迁的曲笔——孔子的父亲应该原来是另有家室的,作为儿子,孔子想把父母葬在一起的想法合情合理,但是这个事如果父亲的正妻和嫡子不同意,就很难办成。这应该就是孔子谨慎的原因吧!在这背后,孔子是不是得到了父亲正室和嫡子的理解认可,这些事我们就只能凭借猜测了。

  日期:2014-10-20 12:35:29
  孔子的母亲去世不久,发生了一件小事,就是执掌鲁国国政的大贵族季氏请客吃饭,请客对象是“士”,当时已经17岁的孔子主动前往。
  这件事非常的匪夷所思——当时的孔子热孝在身,即便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孔子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那种严格的礼制观念,那至少孔子作为一个从小就热爱和熟悉礼仪、十五就有志于学的有为青年,怎么会在人家没有邀请的情况下,主动去参加人家的宴席呢?就一点也不考虑自己还孝服在身的情况?还是当时的孔子就知道去参加季氏的宴会,是个抛头露脸、或许能得到季氏赏识的机会,因此不惜违反礼制和人情,也要去参加呢?如果是这样,也是人之常情,虽然不合圣人的做法,但也无可厚非。

  但事情的结果完全没有想到!孔子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撵走了!“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这一次的挫折,不知道是否为孔子后来敌视鲁国大贵族家的陪臣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极力的声讨“陪臣执国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的这一次“无礼”却什么都没有得到的举动,一定在孔子心里重重地敲下了警钟——凡事,一定要讲究礼啊!否则,可能什么都没得到,还灰头土脸的被人嘲笑;讲究礼,至少还有个颜面存在!
  孔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应当是遇到了第一个贵人——鲁国的另一个大贵族家族孟氏的掌门人孟釐子。孟釐子是鲁国当权的大贵族之一,他曾经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郑国等国家,由于不熟悉礼仪,没能很好地处理“外交事务”,他深以为耻,后来发奋学习周礼。他在临终时还特意叮嘱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一定要和孔子当好朋友,好好向他学习礼仪。后来这哥俩遵从父命,跟孔子交往甚密,经常向孔子学习探讨礼仪。

  应该正是在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样的重量级的亦朋友亦学生的背书下,孔子慢慢有了名气,开始走上了私人教学、但也是业余兼职教学的道路。
  从与孟懿子兄弟的交往,孔子琢磨明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出身甚至可说低微的人,要想取得成就,是一定需要有人来“抬举”自己的,这是可以媲美“拼爹”的方式——爹决定了出身,可是爹毕竟只有一个,但“抬轿子”的人却可以有很多!
  当时孔子和南宫敬叔还有很多礼制问题搞不清楚,他们两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周王朝所在地,找最权威的周王室皇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请教!但是此去千里迢迢,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国君批准,这个事是很难办成的。孔子作为陪臣,鲁国国君是不会认识他的,但是南宫敬叔身份高贵,是能跟鲁国君说上话的。结果南宫敬叔的请求,得到了国君的大力支持,还特批了车马和随从给他们。

  由于老子的特殊地位和学界声望,孔子问礼归来,这一趟镀金效果明显,人们开始把他看做是“礼学界青年学科领头人”,弟子越来越多了。而这一切,都是拜人家孟氏所赐啊!
  日期:2014-10-20 12:35:49
  后世的人喜欢给孔子戴高帽,说他是开创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大教育家。这种说法如果考诸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力,那还可以商量;但非要说孔子在当时就是第一人就未免溢美,至少我们知道,孔子在开办私学这件事上,当时有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个人其实比孔子更受欢迎,他就是少正卯。
  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能言善辩,是鲁国的“闻人”。少正卯和孔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二者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利益冲突,少正卯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从来没去过,这点让孔子非常满意——不知道是不是有感于颜回的这个忠诚度,孔子把颜回看做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
  后来,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还号称这是“君子之诛”。这一举动即便连他的弟子子贡等人也都非常惊奇,想不通师傅为啥要这样做。孔子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不可不杀。有能力就被杀!因为人家的言论就杀人!读者诸君想起什么来了没有?对了,前面已经讲过了,舜杀“四凶”。

  这跟“莫须有”有本质的不同吗?说到底是怀璧其罪了!孔子步他心中的圣人舜的后尘,也走出了铲除竞争势力、因言废人、因言杀人的罪恶的一步!
  对于孔子的这一人生污点,后世那些抬之唯恐不高的儒生,千方百计地为他辩解,说这个记载不靠谱,多半是无中生有。其中看似有力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种:
  其一,“春秋诛大夫非易事”,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孔子讲究“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所以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其三,杀少正卯会令孔子留下“妒贤嫉能”的恶名,如果孔子真这样做,老百姓和弟子们就不会再相信他。
  对于第一个疑问,如果春秋诛大夫真的那么难的话,那么还会有那么多诛杀国君的案例吗?至于七天时间是不是太快了,至少孔子不是从白丁直接当相国的,是有一定的统治基础的!
  对于第二个疑问,孔子真的讲究“仁”就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孔子没少杀——有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作为从政的人、作为统治者,如果孔子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仁慈,那这个想法也也太天真了!
  比如,在鲁定公十年,孔子陪鲁定公,与齐景公和晏子相会。齐景公的齐国使团“请奏宫中之乐”,同时“优倡侏儒为戏于前”,却被孔子以“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的罪名全部杀害了——实际上孔子只要命人把他们赶走一样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他为了显示权威和厉害,就悍然杀害他们,这是“仁”吗?
  再比如,孔子曾经主持旨在打击“三桓”的“堕三都”运动,对于敢于抗命者,孔子命令以军事讨伐之,这种杀伐决断的霸气之下,哪里还看得到他自己所宣传的“仁”呢?

  对于第三个疑问,杀了少正卯,会不会给孔子留下恶名呢?在当时应该是有争议的,但是没有大问题,因为在当时,法律是不成文的神秘法,说白了就是——我不告诉你干了什么可能会被砍头,但是我要砍你头的话我会告诉你是为什么。所以,只要在处死少正卯时,看起来理由说得过去,老百姓也就是好糊弄的。不好糊弄的那些,都是明白人,这些明白人怎么都不好糊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