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9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形势的发展,导致了周公和召公的“共和行政”。历代史家大多将注意力放到了这一短暂的政治协商局面上,反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史实——经历了周厉王的高压政策后,人们对使用诽谤木心存余悸,同时随着强权政治的施行,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洗脑的加强,渐渐地诽谤木制度被淡化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最美好的一种制度被废除,直到今天。原来象征德政的诽谤木慢慢转化成矗立在王宫或帝王陵墓前的,象征皇权庄严的华表;而诽谤一词,也在汉语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甚至成为一项罪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的堕落。到后来太史制度事实上的废除,中国历史上真正有力的两个对当权政治力量的监督,就从此消失了。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说,尽管诽谤木与太史制度的消亡一点都不美好,但是这毕竟是代表了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国之为中国,盖肇于此。
  日期:2014-10-20 12:14:54
  周王朝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跟后来的那些王朝一样实行长子继承制,而是更倾向于立贤——古公立小儿子继承,同样周武王也是周文王的次子。这与后来的王朝动辄以周为师的情形大相径庭。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其中次子发与四子旦贤——周公旦,后来在很长时间里,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比孔子更正宗的儒家的开创者,是超过孔子的第一圣人。但如同伊尹,周公经历的事情,同样说不清。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这引起了文王的另外三个儿子的不满——文王三子管叔、五子蔡叔、八子霍叔,这三个儿子正奉武王之命,在监视管理商王儿子武庚。他们散布流言说周公篡位——其实也难怪人家误会,因为当时太公望在世,周公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在,如果周公办事稳妥可靠的话,至少应该召集大家开个会什么的,而不是就直接这样“南面”代替成王来治理天下,这表明了周公至少是独断专行了,不怪别人会误会——后来,这三个儿子联合武庚起来造反,史称“三监之乱”,当然结果是被周公镇压下去了,三哥管叔还被周公这个四弟给杀掉了。

  周公秉政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这时还有人说周公的坏话——情况一定是相当的严重,因为周公害怕地逃到楚国去了,而周成王也因此去抄周公的家,找他谋反的证据。幸亏周成王发现了,早年间周公曾经在成王生病时,祈祷自己代替成王生病的证据,有这样忠心的历史表现,周成王很感动,相信周公不会谋反,就把周公又叫回来了。其实在武王时期,这样的忠诚的表现,周公就已经有过了——替武王祈祷,让生病的人是我吧……

  周朝定都于镐京,但是后来周公主持修建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在当时甚至被称作“中国”。这是“中国”一词的第一次出现,意思是这个地方处于天下之中。洛邑的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行为大规模建设城市。洛邑建成后,成为了事实上的东都——九鼎居于此,周王朝还布置了两万人的军队在此,大约是方便镇压四方的叛乱吧。
  洛邑的建设者周公曾经阐述洛邑的意义时说“四方到这里朝见天子路途都是一样的”,但是考诸各种史籍,又可以充分说明,洛邑建成后,周天子仍然是主要活动在镐京的,镐京仍然应该是西周时期的首都,洛邑是为陪都。那为什么象征江山永固的九鼎不要放在国都呢?

  有人说,因为九鼎的体量实在太过庞大,而从中原运送到镐京去,要翻山越岭,以当时的条件办不到。可是,《史记》里又明确有过记载,秦武王曾经把鼎举起来过,这说明鼎的重量大小远没到无法运输的程度。
  作为当时的决策者,周公是怎么想的呢?他为什么要把九鼎放在他一手营造的洛邑呢?还有后来,他临终前希望把自己葬于洛邑,是希望死后也可以看着自己心爱的城市吗?
  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从周代商说起。周本是商的偏于西域的一个小属国,周之代商,可以说是以一个野蛮、落后的边陲政权,代替了一个先进繁荣的中原政权——好比后世之元代宋、清代明。这个后继的政权,一方面虽然打破了商纣王的王权,但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务实地面对处于更高文明程度、人数众多庞大的商朝的遗民。
  为了笼络这个人群,周朝继续给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爵秩和封地,允许他在周朝的行政框架下继续领导商朝的遗民,当然周武王派了三个弟弟负责监视。没想到周武王去世后,周公专政引起了三个弟弟的不满,他们联合武庚势力,发动叛乱。周公镇压了叛乱后,干掉了领头的管叔和武庚,想了一个处理叛乱分子的好办法,那就是建立一座超级集中营!
  洛邑,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国家营造的大城市,其营造的目的之一,必然就是集中管制曾经参与叛乱过的商朝遗民!也正因此,史载洛邑的建设,其实是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商朝遗民集中居住区——集中营是也;另一部分是驻扎在这里的周王朝的政权机构,包括多达两万多人的军队,以及相关的行政机构和家属——久而久之,这里便发展成了陪都。

  我们知道了,周朝并不像儒生们说的那么美好,他只是貌似更秩序井然——用铁血和专制的方式。周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其分封制导致的春秋战国的兴起,大争之世才有可能蕴育出大治之世,这个大争之世甚至决定了两千多年后,我们现在生活的中国的样子。
  日期:2014-10-20 12:30:44
  第3章:管圣非师——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大盲见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朝开始叫东周,也叫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争之世,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大思想革命时期。为这种思想变革奠基的,除了历史学家喜欢的“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这种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各国之间的征战。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各国对人才求贤若渴,从而也促生了诸子百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思想家、政治家,就在诸侯争霸中横空出世,他就是管仲,世人尊称其为管子。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当时在中国大地上,以周、郑、卫等中原小国为原点,齐国的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秦国的秦穆公、楚国的楚庄王、越王勾践,以逆时针的次序,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制霸。领头羊齐桓公,就是靠的管子的辅佐。
  在春秋五霸中,实际上首霸的齐桓公,是最没有霸王气的,他完全是因人成事,没有管仲他啥都不是——他没有晋文公的好仕、隐忍;他没有秦穆公的大气、仁善;他没有楚庄王锐意问鼎的英姿勃发和绝缨不问的雅量;他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意志和决心。
  但是,他有管仲,管仲活着的时候他听了管仲的话,这就足够了。也正因此,当管仲先他而去,当他不再听从管仲的遗言,他就开始走向人生的毁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