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4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家虽然偏居于南田,却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显赫身家:他们祖籍沛县,没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考证起来,他们和刘邦还真有点血缘关系。而刘家有家谱可查的祖先,就是刘爚的十世祖刘怀忠,他曾在抗击西夏的战役中为国捐躯。七世祖刘延庆在靖康末年保卫东京的战斗中,死于金兵刀下。而六世祖,正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这可是与岳飞、韩世忠和张俊齐名,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的重要将领。

  不过从刘光世的儿子刘尧仁开始,刘家却走上了弃武从文的道路,也许是岳飞的悲惨命运震惊了他,也许是长年的兵戈生活让人不安,刘尧仁转型担任了右承事郎直秘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毕竟有宋一代,文官受人尊敬,也不受诛杀。从那之后,刘家的生活也倒是相当平静。到了刘尧仁的儿子刘集,因为没得官做,在首都临安也安不了家,就举家迁到南田武阳村。

  刘集的儿子刘濠学问出色,担任朝廷的翰林掌书,不过好景不长也下岗回家了,为什么呢?南宋灭亡,被元朝代取代了。作为宋朝官员的他,能保住性命已相当不错。好在南田离临安也不远,很快就返乡了。
  忽必烈征服了南宋,停止了科举,南人想当官也就非常困难了。刘濠的儿子刘庭槐虽然学业出众,一直读到了太学上舍,当还是不能为家族谋取个一官半职,郁郁而终。而他的儿子刘爚,虽然也素有大志,但年过四十,也只能靠一个教谕岗位养家糊口。遂昌离南田有近三百里的路程,他平时在住在单位。因为妻子生产,这才有了几天产假,让他时隔多年,再一次体会到了怀抱亲生婴儿的兴奋。刘爚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舒,字伯洋,但才智平平,难堪大任。对于第二个儿子,他怀着满腔的期望。

  家里的女主人富氏,也有着相当不凡的出身。她是北宋一代名相富弼的直系后代。北宋灭亡之后,富弼后人举家南迁,在青田县梧溪村定居下来,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富家和刘家长期以来一直关系密切,通婚是常有的事。而刘爚的妻子,也非常贤惠,持家有道,得到了刘家上下的肯定,在青田也有很好的口碑。
  “相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富氏说。
  叫什么呢,刘爚看着儿子,希望他不要象老大一样无所作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打下良好的根基,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里,他不禁脱口而出:
  “夫人,《淮南子·原道》中讲到:高者必以下为基。就叫刘基,字伯温,如何?”
  “好,从小打根基,日后方能有所作为。”富氏逗着怀中的孩子:“不要辜负你父亲的一番苦心哟!”

  也许是孩子的出生给刘家带来了好运,也许是几代读书人的长期不满收到了效果,也许是新皇帝仁宗接受了朝中汉臣的意见,皇庆二年(1313),朝廷下旨恢复科举,并允许汉人和南人参加。第二年八月,就在各地恢复了乡试。这可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作为习惯十年寒窗苦的中国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来都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如果能够参加科举,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公务员,一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岂不快哉!

  而且大宋灭亡已经三十多年,越来越多的江南人,都对元朝有了认同感,将它当作自己拥护的对象。大元的故乡在大漠,统治中心在大都,对于遥远繁华的南方,朝廷给了很大的自治权。在很多南人心目中,并不认为元朝是异族政权。相比北方的汉族兄弟,天高皇帝远,他们的失落感并不很强。
  他们已经认同了这种说法:皇帝还是中国的皇帝,中国还是一样的中国。不过天子是蒙古人罢了。在元朝做官,效忠蒙古皇帝,并不是叛逆行为,祖先也会理解的。
  这个孩子,能一圆他父母的梦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
  日期:2014-02-09 15:25:27

  不好意思发重了。 重发。
  二、好学少年,有了天赋不浪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小刘基的童年,也许注定与众不同。
  在刘基只有四岁,还不能进私塾之时间,刘爚就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提前教孩子识文断字,让他早早就学上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这些中国读书人的入门课程。
  刘基从小就承载着家人的希望,他也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人感到放心。

  当别的孩子还在缠着奶奶要糖吃,骑着爷爷要奔驶,趴到地上捉虫子,蹦到床上摔杯子之时,小刘基已经开始读书识字,描红临帖了。刘爚毕竟有工作,不能整天往家里跑,很多时候,辅导孩子的工作就落到了母亲富氏身上。而她的耐心和亲切,是父亲无法做到了。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的母亲,何等重要!
  而小刘基也没有辜负家长的一番苦心。而本来那个年龄的孩子,天性好动,根本就安静不下来。但刘基却与众不同,他在小小年级时,就对读书有了一种不太正常的热爱。父母采取的这种今天可以称为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教育,却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你就得比别人多吃苦,否则,你就无法超越自己,更不可能超越别人。除了少数幸运儿,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时的孩子没有智商测试,但和以勤补拙、笨鸟先飞的曾国藩不同,小刘基的天分相当好。那些先人们留下的精彩文章和华丽诗词,他只要读上两三遍,不但能够背诵,还能背着小手,用稚嫩的腔调,摇头晃脑地向父母亲解读一番,逗得双亲哈哈大笑。
  时光就这样飞快地度过,到了七岁,小刘基进入了村上的私塾,老师对这个模样清秀的孩子相当留意,又听说他是遂昌教喻之子,就更加喜欢了。
  有天在课堂上,老师摇头晃脑地讲得正HIGH,突然听到了非常刺耳的“呼呼”声,老师本能地抬起头,在教室里观察。猛然间,他变得非常愤怒,抡着书就冲了过去:

  有人居然在课堂上睡觉,而且睡得很投入!
  这不是对我教学水平的一种讽刺吗,原来是他!“你给我起来!”
  刘基打着哈欠睁开双眼:“别吵啦……”显然对于好梦被破坏相当不满。
  老师更火了,一把将其从座位上揪了起来,拉到教室前方站住:“为什么睡觉?”
  小刘基这时候清醒过来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忙说:”先生您读书的声音太好听了呀,学生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同学们笑成了一片。老师更火了,心说今天不惩罚惩罚你,你还不知道我的厉害。怎么收拾这个小子呢,又让他对对子 ,不行,省省吧,逼我出绝招?!
  老师从桌子上抄起一本书,问刘基:“看过陶渊明《桃花源诗》没有?
  刘基摇摇头。“听别的孩子说你过目不忘,为师还就不信了,你现在看一遍给我背下来,我就放过你,不然……”老师把脸转向看热闹的孩子们:“不然就罚你抄一百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