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涌动:中国Hold住了!》
第42节

作者: 玄甲守夜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贝弗里奇思想的感召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也创立了一套更健康完整的经济发展指导理论,消除贫困被列为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胀一样重要的基本宏观经济目标。
  在今天的文明世界,追求福利社会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一大基本目标,包括保守势力的堡垒—美国社会—在奥巴马政府的主导下也大力重视国民在医保和教育两大领域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一个公正、进步且合理的社会必然离不开最基本的福利社会内容的支持,没有基本社会福利与生存保障的国家不啻于现代世界的野蛮人。
  可悲的是,我们中国恰恰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建设是极端薄弱的,甚至连社会保障都难免荒腔走板。长安射天郎老师在其《福利密码》著作中公开指出,当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负福利国家“,纵然就社会保障而言也因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准而沦为“低贫保障国家”。
  日期:2013-07-22 10:04:59
  在笔者看来,今日之中国在社会福利保障领域的进步之所以非常有限,整个国民、特别是普通人享有的社会保障落后而匮乏、社会福利微不足道,这些积弊的刺眼除了是受到前苏联陈旧而变态的国家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外,与中国社会在发展水平上的滞后与愚昧也有无法割舍的关系。
  国外学者多将前苏联式的集权社会主义福利体制归类为国家保险。这种国家保险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单调贫乏,而且严重受到愚昧的计划经济与封建等级思想的干扰,比如当下国民非常不满意的国民养老保险上的“干部”与“草民”的严重待遇落差。
  中国政府和一些所谓的经济学者对现代福利体系的不理解或者是排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体观念落后。坦率说,今天的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工商社会的门槛还很远,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个后农业社会,尽管自20世纪伊始先辈和我们就在始终追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农业社会的主要特点是靠天吃饭、小农意识,中国所在的东亚社会还有区别于其它古典农业社会的浓厚家族意识。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从事工商的人们为数很少,社会的主体是小农,还存在一个耕种地主土地的雇农阶层。这种社会是靠天吃饭的,财富与物用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所以土地保障是根本性的生存保障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数农民起义都多少与失去土地保障或土地保障失衡有绝大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学家说的土地兼并导致社会激变。拥有土地也不能完全保障衣食无虞,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时依然难免人们食不果腹、倒毙沟壑。所以,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特别强调积粮防灾,并演化出以部族、宗族、家族为单位的集体保障体制,更进一步经战国和秦汉的进步,古代中国诞生了政府主导的籴粜制度,这种制度化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赈灾救困措施配合,确保了古代中国人不至于在一般灾害情况下遭遇生存危机。政府重视粮食储备,民间也同样具有忧患意识,家家户户都在正常年份多积存些粮食,这就是中国人乃至东亚社会喜好储蓄的根本来源。所以,现代西方社会很难理解中、日、韩三国民众的高储蓄现象,原因就在于西方社会与东亚社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

  就社会保障实践而言,我们的祖先可以说是执整个古典农业文明世界的牛耳,发展出了最具智慧的国家粮储体系和赈灾救困制度,配合以古代中国横跨温带与亚热带,拥有黄河与长江两大平原,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两大系统支撑东亚帝国的特点,所以成就了世界历史中罕见的异常稳定的大一统中华皇朝体系。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互助精神、计划经济这些元素我们也都可以一一观察到。

  然而,中国的传统社会保障严格来说却是缺乏社会合作意识的,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西方社会的传统却与中国存在绝大差异,尤其是欧美各国迈入近现代工商社会的积淀已超数百年,所以早已淡漠了其祖先同样必经历的农耕文明时代之生存考验。在现代工商社会体系中,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所以个体或集体的生存危机一般并非来自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而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如此的话支撑个人和家庭生存的经济来源就断线了。所以,西方国家管理社会最看重的是就业问题,只有充分的就业才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妇女的就业能力往往受到条件限制(比如怀孕和生育),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劳动能力尚未形成或成熟,残疾者存在劳动能力缺陷,失业者因个人或经济环境因素影响而没有收入,所以现代国家自然就在社会保障上特别关注这些群体的利益。同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一生或自己的后代就永远不会受困厄的考验,于是便诞生了基于公平、普惠原则的社会福利。总体来说,现代社会保障的崛起是工商型社会的必然诉求,而工商型社会的社会合作意识与人道主义、社会公正等情怀的结合就催生了社会福利。现阶段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农业社会,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合作意识和社会公正文化观!

  总之,现代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的内涵绝非普通中国人从短视的政府和愚昧的国内专家那里得到的信息,长安射天郎先生在其《福利密码》一书中有诸多的精彩论述,真的是值得每个40岁以下的中国年青人好好读读和思考的。
  日期:2013-07-22 10:07:48
  【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对西方社会而言并非一个新概念,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只是二战前的一体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新一体化在内涵上存在极大的不同点。

  早期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就是国内教科书说的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比如,普通国人一说起晚清的黯淡旧事就会难免倍感耻辱,国内传统观点众口一词地认为清政府当年签订的一系列对外条约都是丧权辱国的;而以当年西方列强的眼光来看这些条约,则通常最看重的是中国开埠,也就是将中国纳入了列强主导的世界贸易网络,有助于相关国家的贸易繁荣和经济景气。
  客观地来说,自十九世纪至今天,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促使欧美国家经济飞速进步的两大核心因素就是科技进步和贸易扩张,这两大利器都源于西方社会的工商传统。19世纪60年代之后的西方各国得益于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而迅速工业化,自然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以支撑其日渐强大的工业产能,也需要从海外输入提供各种工业原材料和日常消费品,刺激当年欧陆列强瓜分世界的根本动力其实就是经济的逻辑。也正是因为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列强分赃不均,所以才有了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起步晚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德国、日本等新兴强国自感发展空间受限而冒险挑战旧秩序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