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第8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慈禧太后当政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仅次于几个西方列强,人均GDP在全世界前20位,太后去世几十年后,中国人均GDP稳定保持100多位
  慈禧太后坚决执行民族平等,注意干部选拔,选拔出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民族英雄和优秀干部。
  英国第一条铁路投入商业化运行用了40年,大清才用了5年,国外从开发到应用发电机用了近20年,大清两年不到就开始发电了,在她老人家的领导下,进行洋务运动,用20年走完了西方工业强国近200年的路。现在我们还不都在吃老人家的老本吗?饮水思源,做人千万不能忘本!
  相关内容,虽然是恶搞。但是,相关的内容,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来。

  虽然没有慈禧,满清也未必就会马上灭亡。但是,一个人能在那种位置上,稳坐五十年,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汉军阀的解决上,慈禧显然比康熙要高许多个段位。在解决汉军阀时,慈禧把分化瓦解等政治手段,应用到了极致。换而言之,她绝不会给各种力量以合流的机会。
  康熙敢三藩并撤,后来一看局势难以应付,遂集撤尚、耿二藩。这固然与他的政治能力有关。更主要的是,当时满清对三藩的实力对比,存在着太明显的优势,所以这种显然失策的行为,会具体实行。
  日期:2013-12-07 19:35:08
  感谢21tc_bianzhou、探索求真、为了龙公爵、江东寄奴、枯声、wqt_xm、徐首见、随便选一个、超级大号负翁、郗家彬、影子斜人正、无尽的恋 、新恐怖鸟网友,再更新一段。
  第二节  皇帝与官僚集团的暗战
  如果广大网民再看到,许多官员竟然因为皇帝这样昏晕(让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就愤然辞职时。肯定更会送他们一句话,不装逼,也死不了人?一个人装逼装到这种份上,也不怕雷劈啊?
  其实呢?官员提出辞职,通常都是为了以退为进罢了。这种事情,在官场上太常见了。如果真的因此丢了官,他肯定会非常难过的。
  不要说在官员小名叫大老爷的年代了,就是在官员别名叫公仆的年代里,一个官员提前退休了,也会难过很久的。
  万历年间,有一个吏部尚书叫孙丕扬,看到皇帝让官场的官员越来越少,所以感觉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当的太失职了。于是,就决定辞职不干了;于是,孙丕扬一连递交了20多封奏章,表示自己身体不好,想提前退休。[注]
  本来,孙丕扬只是为了装装逼;因为,按官场惯例,吏部尚书为了官场共同利益,用辞职威胁皇帝。大家肯定会支持他,总而言之,自然会发起一轮挽留忧国忧民的孙尚书运动。
  再总而言之,官员自然会集体向皇帝请愿,因为您不好好充实官员队伍,弄得一心为国为民的孙尚书都不想继续工作了。所以,为了挽留忧国忧民的孙尚书,您应该多任命一批官员,让我们的官员队伍好好充实一番。
  日期:2013-12-07 19:37:16
  没想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他的政敌(内阁次辅张位)一看孙丕扬想装病辞职,就顺坡下驴,总而言之,你不想当官,你就退休吧!反正,想顶你那个位子的人,那是多的去了。
  内阁次辅张位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张位从某种渠道得知,皇帝对孙丕扬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意,所以他也不敢继续和孙丕扬混在一起了。
  翻开明代历史,官员集体威胁皇帝,结果闹得皇帝翻了脸,遂大开杀戒的事,并不罕见。换而言之,皇帝想怎样做,那是皇帝的权力。如果皇帝认为自己作的合情合理(而且也就是合情合理),官员敢通过搞串联的方式威胁皇帝,皇帝肯定会大发雷霆的;因为这涉嫌挑战皇权的。
  所以,孙丕扬这种行为,官员们最初还敢默许纵容,甚至有意无意给摇旗呐喊。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终于有人打听到,皇帝对此非常生气,于是就临阵脱逃了。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皇帝一生气,不要说杀一大片、抓一大片了,就是撤一大片人的职。你说这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容易爬到上面,一下就让打回原形,那是招谁惹谁了?

  因为辅臣处于权力的最上层,所以他们得知皇帝态度的机会,自然比别人多。所以,次辅张位最先与孙丕扬划清了界限。换而言之,既然皇帝想收拾你,那我就来当这个恶人,换而言之,我批准你的职辞职请求。
  而张位这种批示,其实也是一个风向标。因为,长脑袋的人,马上都可以判断出来,张位绝不会白凭无故的就站在官场的对立面。换而言之,皇帝肯定对相关事情,已大为震怒了。没准儿,已准备好了要重拳出击。到时谁真正卷入这件事中,轻则降职,重则就是撤职;再重了,恶魔一样的锦衣卫还在旁边站着呢?所以,大家都哗的一下全散了。
  于是,为官场共同利益,冲锋在最前面的孙丕扬,突然就孤零零的站在了皇帝的面前。虽然皇帝还没有因此质问他,孙丕扬也吓得不知所措了。
  日期:2013-12-07 19:38:44
  张位是内阁次辅,他对孙丕扬的辞职请求,做出同意的批示。就意味着,内阁已同意了他辞职的请求。
  内阁的批示,并不完全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内阁的批示常常是皇帝决策的原始依据。换而言之,内阁既然已同意他提前退休的请求,内廷(皇帝与相关的太监)只要上面划个勾、盖个大印,或签署一个同意。这个内阁的批示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皇帝用这种方式管理帝国。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自己省时、省力。另一个原因,显然也是为了让矛盾下移。
  换而言之,皇帝的任何决定,都也是在辅臣建议下,做出来的。谁对这个决定有意见,先找提交这个决定的辅臣。而提交这个决定的辅臣,自然得为这个决定,承担大部分责任。因为,皇帝的决定,就是他的建议下做出来的。
  说得直白点,大家不要有责任,就往皇帝身上推。
  在官僚政治下,这是皇帝拴住官员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了,因为这个原因,从表面上看,皇帝永远喜欢奸臣。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奸臣都愿意替皇帝背黑锅,也愿意干得罪人的事。比如,张位一看皇帝想收拾孙丕扬,当时就帮着皇帝收拾孙丕扬;即使为此得罪整个官场,也在所不惜。

  因为,忧国忧民的孙丕扬,为了改变官员越来越少的现状,不惜拿辞职威胁皇帝。有人竟然在背后给孙丕扬使绊,这个家伙不是奸臣,又是什么人?
  日期:2013-12-07 19:40:19
  所谓的忠臣呢?通常就是一些喜欢扯淡的家伙。所以,他们什么责任也不想承担。换而言之,可能得罪人的事,你别找他(涉及他的私人利益时除外);可能承担责任的事,你也别找他。
  他们的工作呢?就是给皇帝讲大道理,就是处处装好人;有了责任、有了事就往皇帝身上推。这种官员,你是皇帝,也不会喜欢的。
  比如,孙丕扬身为吏部尚书,看到皇帝想精简官僚机构,不积极协助皇帝干好这项工作,却是与皇帝大唱对台戏。这种所谓的忠臣,皇帝自然不会喜欢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