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王朝--袁世凯是怎样炼成的》
第33节

作者: 洹上野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谈了一个多月,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签约当天,全国铺天盖地的骂声再一次淹没了李鸿章,连戏子都以老李为耻,不但含辱自杀,还写下“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的对联,可怜年逾七旬的老李,怎一个惨字了得。
  5月,战争结束,失业的袁世凯再次回到项城老家。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和抗日战场的全线溃败,让清廷开始审视自身问题,但审视来审视去,没看出本质原因,在德人汉纳根的建议下,他觉得目前应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湘军,淮军,曾经都是叱咤一时的王牌军,如今没落至此,大清无兵可用,是该有一支现代化军队了。
  面对这样的事实,清廷或许和当年李熙想的一样,军队成了摆设,迫在眉睫的只有练兵。这件事算是朝鲜赶在了中国前面,还有日本,早先中国几十年就实行了政治改革。我很早以前想过这个问题,当时的认为是,在原本相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华文明和生产力的先进性导致了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牢固性,面对西方更为先进的外来力量入侵,较为落后和脆弱的社会结构率先被摧毁,而相对先进和坚硬的中国,才在后来开始面临日本和朝鲜都经历过的分崩离析。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是造成其最终滞后的根本原因。

  1894年11月,清廷成立军务处,练兵强国之路被提上了日程,负责该项工作的是奕訢、奕劻、李鸿藻和荣禄等人。得知这个消息,袁世凯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梦想在一步步向他走来,自己给它添上翅膀,然后冉冉升起,日照东方。机遇来了,缺的就是准备了,尽管他在练兵界已经小有名气,为了理想抱负,袁世凯还是费了不少脑筋,做了大量工作,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营造舆论。

  回到家,袁世凯迅速出炉了一本“军事著作”,刊印成册,到北京大肆散发小广告,军务处的那几位领导更是主要目标,一段时间下来,除了京城的电线杆上没有,北京的名人要员,人手一册,作为一个业余营销人员,袁世凯的目的达到了。
  日期:2013-11-25 23:15:31
  最近几天太忙了。今天回的晚,才回,更的少。见谅。
  -------------------------------------------------
  除了漫天撒网,成功的因素还在于主动出击,这一点袁同学当然知道。他早已经意识到在李鸿章那里自己已经不是香饽饽了,想靠老李继续平步青云,已经没戏,这件事要是再去找他,那基本上可以直接告别自行车了。袁世凯想来想去,画了一夜的人物关系图,第一个看准的目标就是军机大臣李鸿藻。
  李鸿藻和李鸿章,就像那个段芝泉(段祺瑞)和段芝贵一样,从名字看来血缘关系好像亲近,其实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甚至两位老李都不太怎么来往,原因就在于李鸿章和翁同龢是同一阵营,美其名曰“清流派”。这个清流派除了是一个私人组织团伙,基本上什么也不是,正面作用起不了多少,暗地里捣乱的事倒是屡见不鲜。如果说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那么这清流党以其在朝中的威望,绝对算是群臣拥捧的偶像派。

  袁世凯办事的一贯风格是投其所好,好色送女人,财迷送银票,和才子谈思想,给怕死的来一刀,至于自命清高什么也不爱的清流派人士,袁世凯只能以展示才艺来博取关注了,没准到时候还能来个互粉,当然,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还要攀点关系。
  李鸿藻和袁保恒交情不错,算是袁世凯的父执,如今袁保恒的儿子袁世勋又和李鸿藻是同事,有这个关系在,那还害羞什么?袁同学的原则便是,拉关系为辅,才干绝对要为主,本来人家就标风立节洁身自好,你还没进门,就一股不学无术的二流子风格出来了,再有关系他们也不感冒。
  以什么样的人为伍,往往是他们最看重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既然已经“出淤泥而不染”,那就要保持“不染”的纯洁度。

  看准了目标,袁同学很快就写好了一篇才华横溢的时政论文,虽然科考中的时务策他不一定能写好,但这篇万字长文绝对是袁世凯治国思想的代表作,连后来光绪看到都比较满意。我们不能说这种行为是投机,因为人家的论文可不是从网上下载的,也不是空谈,完全是切合当局实际的观点,这也是袁氏改革思想和康有为维新的不同之处。对这件事,我们只能套用那句老话,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结果可想而知,李鸿藻对袁世凯大为赞赏,小袁开始在又一个老李这里成为心仪对象。
  一个目标搞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