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2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陈文治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戚继光幕下。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第一次义乌募兵,很可能就是此时入幕。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戚继光鲜有胜功,义乌兵练成后,才功名显著。“凡出军,所卜无不奇中”,也说明戚继光对陈文治的依赖,凡出军,都要咨询陈文治。而料敌如神的陈文治,功不可没。
  陈文治脱颖而出,以“军功历跻副戎”,似乎是文武双全。嘉靖四十二年才是“百户”,升至“副戎”恐怕时间不会短,其时戚继光功名已显。

  “后以位高金多行贿制府,谋代家严,以机露而罢。”陈文治为什么要谋代戚继光?是渴望建功立业,还是认为自己比戚继光强?或者,是希望建功立业而被误解?
  文中“制府”当指胡宗宪。胡宗宪是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罢官。可见“谋代”事后,戚继光还隐忍了一段时间。到了平倭大局已定,戚继光赴任蓟镇,才下手报复。“无何,黑谷失守,掩败为功,遂为台省所劾,卒于圜舍。”戚继光的隐忍,也说明了陈文治对于当时的“戚家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黑谷失守”当为戚继光守蓟镇之初。考,戚继光赴蓟之初,隆庆二年,就“添筑黑谷重城”,报称“设备详密,而万全之道得矣”(《戚少保奏议》)。假设陈文治是第一批至蓟的“南兵”,当于隆庆三年至。何至于“失守”?而我们知道,此时因为谭纶、张居正的缘故,蓟镇完全是戚继光一手遮天。

  “其所卜亦自无验也。”是不是有点幸灾乐祸?有点得意洋洋?“以机露而罢”的,是陈文治,戚继光可没有“罢”。戚继光谋害陈文治,其谋划可谓滴水不漏,可惜被不懂事的儿子泄露了天机。
  一般来说,自传以及子女为长辈所作的文字,记录的正面消息往往不一定可靠,夸大正面形象从某一方面来说,其实是人之常情。不经意之间透露出来的负面消息,往往真实可靠,因为避丑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戚少保年谱耆编》正好能证明这一推断。比如吴平之死,诸籍纷纭,如《明史》记载“卒为克宽所追击,远遁以免”,独《戚少保年谱耆编》记为戚继光部将所杀。观《年谱》记录诸捷甚至连获一级的功劳也未遗漏,而“掩败为功”的黑谷之战并无记载。戚继光隆庆2年到蓟,本来就没有大的战斗,而所记皆捷,并无败绩。

  日期:2014-06-28 09:41:45
  1.4 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
  终其一生,总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戚继光的前面,无法逾越,这,就是俞大猷。
  戚继光与俞大猷第一次见面,不晚于嘉靖三十五年的“龙山之战”。此时,俞大猷早已名满天下。而戚继光是比较狼狈的。
  戚继光的性格,是虚荣心比较强、好浮夸。十二岁时,家里搞装修,‘公子将门,请绮疏十二户’,被其父教训,十三岁时,“綦履过庭”,“好弄押阖”。 二十二岁时,开始带兵:“意气翩翩,蔚然霞举。每于途次马上豪吟。”其名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即作于戍蓟期间,二十四岁时。而众所周知,戚继光戍蓟,并无战事。(均见《戚少保年谱綦编》)
  他的这种性格,其实是受到其父的影响:“大父居常龂龂,取予不问于家,虽历任都阃,而囊橐萧然。乡人私语曰:‘孝廉,孝廉,将何以遗后也?’大父闻之,呼家严曰:‘尔果以吾无所遗则憾者乎?顾吾遗尔不赀,貯之帝所,富盛矣!’”(《戚少保年谱綦编》)可见是一个比较自私,不顾家,又好面子的人。顺便说一下,戚继光终身迷信,也是受其父的影响。
  这样一个虚荣心强,又好面子的戚继光,能容忍一直压他一头的俞大猷吗?
  日期:2014-06-28 09:43:22
  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未有尺寸之功,而能“拜十万户,总督三营二十四卫所,备倭山东”,与“乃鬻陇右别墅以给京费”,当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戚继光的这一次“成功”,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还必须注意,严嵩是在嘉靖二十七年任首辅。
  俞大猷、戚继光在龙山相遇,是戚继光“龙山之战”首战战败后一个月。大猷一到,“与贼战于龙山,三捷之。”这对于戚继光,应该是不小的震撼。
  嘉靖三十七年七月,舟山之战结束,三十八年三月,俞大猷被逮。四十一年才重回平倭战场。
  在此期间,有诸多的巧合。胡宗宪投靠严嵩是不争的事实,与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关系极为密切。他们合伙陷害张经至死,铁案如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张经挂帅平倭。“一应兵食俱听其便宜处分,临阵之际,不用命者,武官都指挥以下,文官五品以下,许以军法从事。”(《明世宗实录》卷410)张经曾任两广总督,素有声望,曾经平定断藤峡叛乱,有相当的战争经验,尤其能得到狼兵、土兵的信服。(《明史﹒张经传》)张经到任后,部分听从俞大猷建议,【大猷十月离开浙江,升任提督金山等处海防副总兵。甫到任,即提出御倭方略:海战为先,在海洋、河港、内河设立立体防御,消灭倭寇。(《正气堂集﹒卷7﹒呈总督军门半洲张公揭十首﹒论宜整搠河船》)】(参见前文《抗倭英雄戚继光讲座剖析》第一讲)一方面加强海防措施,一方面调集狼兵、土兵。当初,俞大猷刚到职的时候,身边只有300人,张经催其出战,大猷不从:“某可杀,岂可使击不胜哉?”(李杜《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后来大猷给周珫的信中说:“总督军门之命是亦欲卑职为儿戏之图,不敢奉行……计出万全,乃图大举,一鼓成擒,可坐算而见效也……”。(《正气堂集﹒卷7﹒呈军门石崖周公揭五首﹒论不应张总督之调》)好在张经也是一个英雄人物,二人很快惺惺相惜,共襄大举。

  嘉靖三十四年,兵未齐集、部署未完之时,严嵩推荐的赵文华到前线视师,催张经立即进攻。张经召俞大猷商量,二人都认为应该按照原计划进行。赵文华再三催促,张经不从。于是赵文华劾张经“养寇糜财……宜亟治,以纾东南大祸”(《明世宗实录》卷422)严嵩予以支持,对世宗说:“宜与克宽俱逮京鞫讯,以惩欺怠。”(《明世宗实录》卷422)此时张经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此捷主要是俞大猷所率广西狼兵所致)。朝中多人为张经说项。世宗受惑,手批:“张经欺怠不忠,闻文华之奏,方此一战,是何心也?”(《明世宗实录》卷422)严嵩更落井下石:“殃民糜饷,不逮问无以正法。”(《明世宗实录》卷422)并说王江泾大捷是赵文华、胡宗宪合谋督兵才得以致胜。张经上《自辩疏》,(《明世宗实录》卷424)疏入,不报,问斩。世人咸冤之。

  张经之死,主谋是赵文华,胡宗宪是同谋,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日期:2014-06-28 11:38:29
  戚继光与胡宗宪沆瀣一气,也是不争的事实。戚继光一生,就没有停止过行贿。其揣度上级心态、溜须拍马的功夫也是一流。嘉靖三十七年,“冬十二月,督兵清岑港,获白猿、白鹿以献”,(《戚少保年谱綦编》)这就清晰地呈现出“献瑞”的一条线来:戚继光﹥胡宗宪﹥赵文华﹥严嵩。这也是一条政治同盟阵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