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4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最早投靠后金的是科尔沁部,科尔沁诸部的首领尽管也是姓孛儿只斤(或称博尔济吉特、博尔吉锦)的,但却并非“黄金家族”成员,其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谁强大,科尔沁部都是最先投靠的,达延汗时期,东蒙古所有部落的首领均是“黄金家族”成员,唯有科尔沁不是,就是因为他们最先投靠达延汗并且紧紧追随。或许,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不过,仅仅适用于弱小的群体,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是非常强大的,或者有机会变得非常强大的话,千万别学科尔沁,因为你至少有机会变得强大,所以即使投降了,别人也不会放过你的。

  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击败了九部联军以后,威名大振,科尔沁心里就痒痒了,尽管才跟努尔哈赤干过仗,但还是遣使向建州女真要求通好。努尔哈赤并非有仇不报之人,只是他不想树敌太多,需要拉拢一帮人,在蒙古同样需要一个同盟,而且不是一个普通的盟友,他要的是钢铁同盟。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不分彼此,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和科尔沁各部的高层联姻十次,总体以建州女真单方面娶入为主,皇太极时代,共联姻十八次,嫁娶大体各半,清朝前期四帝的四后、十三妃均出自科尔沁,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终清一世,科尔沁从无反复,一直紧紧地追随清朝政权,成为了清朝在蒙古诸部中最为信赖的钢铁同盟。

  内喀尔喀五部归降也比较早,努尔哈赤在蒙古问题上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不遗余力地拉拢内喀尔喀,给钱、给物、给奴隶、给女儿、给侄女,后金建立以后,内喀尔喀陆续归服,至努尔哈赤死前,内喀尔喀基本臣服。但是,由于另外一个人的存在,使得这个联盟仍然存在反复——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十七世纪初,林丹汗继任全蒙大汗,统领着察哈尔等部,是漠南蒙古最强的部落,也是全蒙的强部,他一心想要恢复昔日强盛的蒙古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迫使内喀尔喀臣服,其余的蒙古部落也对其保持了基本的君臣之礼。在后金建立以前,曾一度压制住了努尔哈赤,阻止了建州女真的西进,在辽东局部地区形成了:明朝、后金、蒙古,三方鼎足的态势,大体上是明、蒙联合对付后金。不过由于明—蒙联合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之又以经济为媒介,后金建立以后在辽东攻城略地时,林丹汗并没有太大的作为,甚至时不时趁着明清交火之际对明朝趁火打劫一番。

  在后金和熊廷弼对峙的时候,努尔哈赤尽力争取蒙古,内喀尔喀和后金盟誓联合。林丹汗着急,立刻致书努尔哈赤:“蒙古国统四十万众英主青吉思汗,谕问水滨三万人英主安否?……”当中的“四十万人主”是林丹汗自称,“三万人主”指的是努尔哈赤,这种称呼倒也并非毫无根据,明代的蒙古人称呼一个民族,一般都会把大概的人数带出来的,比如“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三万高丽”等,还有就是刚才说的“四十万蒙古”、“三万女真”,这倒也没什么,只是这个概数概得太离谱了。此时蒙古人和女真人之间的差距哪里有这么大,此信完全是林丹汗用察哈尔的军队威胁努尔哈赤,揭了女真人曾经臣服蒙古人的老底,努尔哈赤也不客气,揭了元朝被推翻,又被明朝军队驱赶狼狈逃窜的老底,反正双方是谈不拢。

  以后后金下辽阳、攻广宁,明廷需要林丹汗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大,给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林丹汗畏于后金兵锋,并未出兵。努尔哈赤渐渐扩大在蒙古的势力,但凡跟察哈尔有矛盾的蒙古部落一律拉拢,林丹汗若是出兵攻打该部落,努尔哈赤就出兵帮助,迫使察哈尔退兵,但是终天命一朝,后金并未大规模跟察哈尔交火。
  努尔哈赤在蒙古问题上的认识还是很成熟的,尽管“黄金家族”在蒙古草原上的地位几经变更,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很高的威信,全蒙的大汗更是由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担任。汗位传至林丹汗,尽管他的才干并不十分出众,但后金如果冒冒然出兵察哈尔的话,会引起全蒙的敌对和仇视,这对日后执行臣服蒙古各部的战略大大不利。所以努尔哈赤只有分化打击,逐渐拉拢各部,等待时机。

  日期:2012-10-14 10:30:22
  皇太极登基后,继续执行这一策略,他深知,若要统一漠南蒙古,进而控制全蒙,林丹汗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天聪元年(1627年),察哈尔的重要部落奈曼、敖汉在皇太极的恩威并施下决定归附,皇太极异常高兴,给予其很高的礼遇,次年二月又袭击了多罗特部,此事前文提过,林丹汗逐步陷于孤立的境地。当时的林丹汗四处出兵掠夺蒙古各部,或者强迫对方交出财物,企图统一全蒙,这引起了蒙古各部的不满,喀喇沁等部组成多部联军和察哈尔开战,双方都遭到了巨大的创伤,喀喇沁遂致书皇太极,请求他的帮助。

  林丹汗的势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归服皇太极,并请求后金出兵攻打林丹汗。皇太极在蒙古各部中的盟主地位逐渐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出兵征讨察哈尔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决计出兵。
  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初六,后金大军开拔。同时,皇太极第一次以蒙古“盟主”的身份下令已投靠后金的蒙古各部派军,协助后金军队征讨察哈尔。十九日,满蒙军队已经完成了会盟,也已经接近了察哈尔大军,遂一夜疾行,次日早晨突然袭击了察哈尔的四部军队,大获全胜,招降纳叛,杀死拒不投降者。然后马不停蹄地继续追剿察哈尔退兵,一直追击到大兴安岭才返回,随后大封蒙古诸贝勒。十月十五日,后金大军返抵沈阳。

  此战打掉了林丹汗在漠南蒙古居于统治的地位,初步解除了后金后方来自察哈尔的军事威胁,其余蒙古各部相继臣服,在后金统一蒙古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同时,蒙古各部的臣服使得后金又增添了一份力量,在明清双方对峙的胜利天平上又加了一颗砝码,日后后金但凡是大规模出征,蒙古各部均出兵相助。而招降和内附的蒙古民众又被安排进了八旗大军,其实之前八旗军中也有蒙古人,只是零星地存在于各旗之中,此战过后,在后金治下的蒙古人激增,遂独立成旗,以后渐渐扩充为八旗,蒙古八旗的建立实始于此战。

  日期:2012-10-15 19:10:52
  第三节破关南下
  皇太极知道以此时后金的实力根本无法突破关宁锦防线,但是伐明之事不能继续僵持下去,由于后金后方的三股势力:毛文龙、朝鲜、蒙古,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皇太极决定不再走原来的进军路线,而是绕开辽西走廊,取道蒙古,走长城的其他入口,直接入关,目标直指明朝都城——北京。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按部就班,一步步杀进来,那就干脆绕开明朝的重重城关,直接袭取京城,撬动明朝的统治根基,这样一来,周围的明军就会失去心理依托,然后望风而降,后金攻取山海关、进军华北的梦想也会得以实现。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初二,皇太极统领八旗大军开拔,留二贝勒阿敏镇守沈阳,其余贝勒多从军伐明,又以盟主的身份诏令蒙古各部会师,协助满洲军队,为其带路。仅十五日一天,就有23位蒙古贝勒领兵顺利会师,所以此次后金及蒙古盟军的总人数大约在8万—10万之间。由于当年正是农历的己巳年,所以这场战争又称“己巳之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