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3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袁崇焕所领的关宁军是真正的国家军队,朝廷完全调遣得动,整条防线上的官将都存在于明朝的官僚系统之中。但是毛文龙的军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他是一路军阀,其所属将领也都脱离了明朝的官僚体系。军阀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央很难调得动,完全属于私人武装,比如毛部军队的将领统统改姓毛,国家军队哪有这样的?
  我们也可以从袁崇焕和毛文龙死后,其所统军队所选择的道路中来看这个问题。袁崇焕死后,关宁军尽管也有一些风波,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原来的状态,此后十数年,继续为明廷冲锋陷阵。但毛文龙死后,不论袁崇焕花多大心思,都没有办法把他手底下的将领重新纳入关宁防线之中,所部孔有德等人后来甚至公然在山东半岛反叛,来平叛的确是关宁军,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以后孔有德等人又投奔了后金,其实这种率领所有士兵及其家属去投奔异族的事情是很难实行的,手底下的那些中低级军官和士兵难道就这么心甘情愿吗?只是因为军阀的特点:私人武装。关宁军就不是这样了,哪怕是袁崇焕下令打开山海关,估计也没有人会听,他若是带着整条防线上的官将、士兵及其家属投奔后金,这种事情更是想都别想,毕竟他只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有“使用权”而无“产权”,房子卖不卖不是你说了算的,是房东说了算的,军阀们就属于“产权”性质了。所以梁启超才会说如果袁崇焕不把毛文龙先剿灭了,说不定第一个投靠后金的就是毛文龙。梁氏此说固然是臆断猜测,但根据就是毛部军队是私家军,如果毛文龙下令要归顺后金,全军只认毛帅的命令,当即归降。这也就是为什么袁崇焕容不得毛文龙的原因,因为毛文龙至少是有这个条件率领全体军民投靠后金的。这才是这么多年来几种观点争执不下的重要原因。

  不过,有条件不代表一定会这么干,毛文龙毕竟没有这么干,而且对后金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袁崇焕确属擅杀,也属于冤杀,他所说的十二条罪状,我前面说了,大多属实,但是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属于毛文龙等少数人独有的,大约也只有第三条“刚愎撒泼、无人臣礼”,意思就是说毛文龙是军阀,这一条是成立的;第二种是毛文龙和袁崇焕共同的毛病,比如第十条结交阉宦和第十二条“不能复辽东寸土”,袁崇焕也讨好过魏忠贤,当然他自己也没有复辽东寸土;第三种就是袁崇焕自己确实没怎么干,毛文龙干了,不过不是毛文龙一个人这样,而是官场通病,比如腐败啊、贪污啊、糜费军饷啊,如果这样就能擅杀官员的话,那么明朝99%以上的官员都得死。

  明朝以后还有一些人,比如左良玉,比如“江北四镇”,这些人也是军阀,不过还要加一个字:臭军阀。比起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毛文龙还是军阀中的佼佼者呢!若是军阀都要杀,左良玉不知道要被杀多少回了,“江北四镇”也建立不起来,我并非说要在统一的王朝治下应该要建立更多的军阀,但是客观情况如此,军阀已经存在了,军权一时半会又收不回来,像毛文龙这样的军阀对后金还是有相当的打击力度的,那还不如让他们去。而袁崇焕的行为所造成的最直接的恶劣结果就是令辽东半岛附近岛屿上的海军成为了一盘散沙,加速了明朝海上防线的崩溃。对于这一点,袁崇焕不明白,但是崇祯是看得很清楚的,朝廷官员弹劾毛文龙靡饷,崇祯非但没有动毛文龙,而且认为应该再多给毛文龙一些饷银,以激励他的报国之心,之前守辽的孙承宗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不去动毛文龙。

  作为毛文龙来说,其实是跟绝大多数汉将一样的,只要不是到了非降不可的地步,断不会投奔后金的。即使到了生死抉择的时候,毛文龙是否会投降也尚未可知,总不能说因为你有投降的可能,所以我先杀了你吧!
  总之,这次“收编事件”毛文龙却属于冤死,袁崇焕也属于越权,即使关宁军确实需要收编毛部军队,那么也应该要崇祯下令,而不是由袁崇焕自作主张。
  日期:2012-10-13 15:13:30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颠倒过来,去过多吹捧毛文龙,好像毛文龙有能力消灭后金一般,我说过,毛文龙连防守也做不到,只能从旁牵制一下。而袁崇焕也确实立过大功,我相信他之所以做此事也是公心大于私心,只是并非出发点好,所造成的结果就一定好。
  同时,崇祯和袁崇焕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裂痕,为日后崇祯杀袁崇焕买下了伏笔,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袁崇焕)杀岛帅(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樊树志先生在《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一书中,对这件事情的评价相当值得人玩味:“一代枭雄威震辽东的总兵,没有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手下,而死在了督师钦差的尚方宝剑之下,对于毛文龙而言是悲剧的结局,对于袁崇焕而言是悲剧的开端。……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不久以后)在登州哗变,几乎所向披靡,酿成山东大乱。它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向人们表明,毛文龙的军队并不像袁崇焕所说只会冒饷不会打仗。不久,孔、耿率部投降皇太极……当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袁崇焕杀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则是不可否认的。”

  日期:2012-10-14 10:29:12
  第二节一征察哈尔
  皇太极宁锦战败,深知此防线不是一时半会能攻克的,但正如前文所述,他并没有过多地沉浸于失败之中,为了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剪除后方的威胁,遂把目标转移到了蒙古。
  蒙古自明初被逐出关外,仍保留了相当的势力,史称北元。洪武、永乐两朝对蒙古持续出兵打击,蒙古人的势力逐渐衰落。日后蒙古卫拉特部(瓦刺)首领也先逐渐强大,成吉思汗家族(“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渐渐失去了各部的首领地位,仅保有名义上的大汗称呼。不久也先出兵明朝,发生了“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朝数十万军队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对蒙古基本失去了军事威胁,此后明朝再无大规模征伐蒙古的军事行动,只能依托长城进行消极防守。

  及至“黄金家族”的成员达延汗时期(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达延汗凭借其优越的地位和高超的军政手腕重新调整了全蒙秩序,“黄金家族”的成员纷纷重新当上了各部的首领,并确立了蒙古大汗亲统察哈尔部的格局。
  以后,其孙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逐渐强大,结果把察哈尔部的正牌大汗逼得直往东逃。最终,全蒙的大汗跟明朝、女真人直接碰头了。
  明末蒙古分为三大块: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的大体位置差不多就是今天的蒙古共和国,漠西蒙古大约在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和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漠南蒙古则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从地理位置上可知,跟明朝、后金接壤的是漠南蒙古,趁着明清交战之时想浑水摸鱼、跟明清双方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漠南蒙古,后金想要解除蒙古的威胁,首当其冲自然是要解决漠南蒙古。

  当时的漠南蒙古又有三部势力最大:察哈尔部(全蒙大汗的直属部队)、内喀尔喀部、科尔沁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