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15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辛亥革命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让我们了解什么叫做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不同的思想被用作统治思想以后,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这当然讲得有点多了,好像跟明末清初没什么关系,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不讲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便无法理解很多问题。而且我们读历史不能——也不可能——绕开文化,绕开当时中国人心中所认可的文化标杆而独立得去看待所发生的事情,这样会使我们陷入迷茫,从而抓不到事情的根本。
  总之,儒家就是一套三纲五常的思想,明确等级、各按其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且必须认可这种思想,并如此这般去做。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清朝入关以前,每次老皇帝死后,为了争夺皇位,都几乎要酿成兵变。这种情况直到入关以后满人跟大量汉人接触,开始采用儒家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种每次皇权交替而产生的强烈震荡,都险些将整个政权拖入灭亡深渊的情况才得到了改善。
  日期:2012-09-22 17:06:08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之前我一直是女真、满洲混用的,女真在宋朝建立了政权,因为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名讳,又称女直。被元朝吞并以后,关外女真各部处于一片混乱,至迟在明初女真这个民族主体已经不存在了,各部落之间通信所用的文字是蒙古文,否则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创立满文了。而我们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女真族已经消失了,但是这么多人聚在东北总要有一个称呼吧,因而仍然沿用女真。努尔哈赤兴起以后把这些人全部集合起来,于是渐渐有了共同的习惯和风俗,满族开始形成,最终皇太极于天聪九年下令创立民族的名字为满洲,所以当时来说,满族是一个新的民族,一点也不古老。不过本文以后仍然会女真、满族混用,在此一并说明。

  北京城热闹,显得关外的熊廷弼冷清了不少。明廷决定更换经略熊廷弼,代之以袁应泰,这个做法看似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中国的政治一贯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坏人吃得开,好人吃不开。之前辽东情况紧急,也只能启用熊廷弼了,但是一旦辽东局势安定下来以后,就不再需要他了,前面我说过,熊廷弼这个人性情耿直、不畏权势,甚至敢跟皇帝说:“别听朝廷上那帮人胡说八道,他们都不懂军事。”这大体上符合事实,不过这可是官场大忌,办成了一点什么事情你应该先感谢领导。天下不太平,急需用人才,而当情况一旦稳定下来以后,人才就不值钱了,混得开的是奴才。而且熊廷弼还反腐,这就更麻烦了,多少人指着战事吃饭呢!断了这么多人的财路,加上现在辽东情况稳定了,岂能继续用。取而代之的是袁应泰,这个人倒也不差,自己大概也没有怎么贪污,只不过他也不多管。大体情况如此。

  努尔哈赤骂了一年多的“熊蛮子”终于被调走了,而新上任的袁应泰不怎么擅长军事,这令努尔哈赤欣喜若狂。在熊廷弼守辽的这段时间内,努尔哈赤除了跟蒙古人打交道以外,也就是在辽沈附近骚扰一番。在熊廷弼被调走以后,后金的军事行动变得频繁起来。
  天命六年(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日,努尔哈赤带着攻城器械,亲统大军出发,目标:先沈阳、后辽阳。此时驻扎在沈阳城内的军队大约有七、八万人,由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统领。努尔哈赤带领着军队跑到沈阳城下,知道强攻不是办法,于是示弱于敌,派出小股部队在沈阳附近侦查,尤世功派兵追击,在取得几场小规模的胜利后(“杀敌四人”之类的),两位总兵开始轻敌,原来大名鼎鼎的努尔哈赤不过尔尔。加上总兵贺世贤好喝酒,几杯高粱下肚后便飘飘然起来,于是统兵杀出城外,但很快就被努尔哈赤的大军盯上了,边战边退,退至西门。此时,有人劝他赶紧逃去辽阳,贺世贤倒还挺有男子汉气概,说是没脸去见袁应泰,不逃、不降,力战而死。

  后金兵乘势攻城,明兵连连放炮,据说放得炮身发烫,只要一装弹,都不用点火,直接就响。此时,袁应泰下令收纳的蒙古人反叛,估计早就跟努尔哈赤串通好了的,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又是里应外合,沈阳旋即陷落。总兵尤世功等战死,明兵七万人全部被杀。
  袁应泰得知沈阳被围,派遣总兵童仲揆、陈策统领川兵和浙兵自辽阳而出,救援沈阳,行至浑河,得知沈阳已陷,陈策本欲回兵,在将领的一再请战下才继续前行,川兵驻扎在浑河以北,浙兵驻扎在浑河以南。
  努尔哈赤先率八旗兵攻河北大营,川兵善战,杀死后金兵两三千人,但终究抵不过八旗兵的猛烈冲击,全部被歼。后金兵转攻南营,此时又有明朝援军到来,被努尔哈赤一并消灭。
  在攻陷沈阳,击败明朝两路援军以后的第五天,也就是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继续统兵前往辽阳,次日中午兵临城下。袁应泰令总兵李秉成、侯世禄、梁仲善、姜弼、朱万良共统兵五万出城迎战,被除两红旗以外的六旗后金兵夹攻,一触即溃,皇太极乘胜追击六十里,至鞍山,打扫干净以后返回。同时,辽阳西门派出的明军也被两红旗击溃。是夜,双方各自归营休息。

  第二天,三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猛攻辽阳,明军又有部队出城,八旗兵环城而战,城上明军火炮不断,后金兵架云梯,登城而上,双方肉搏而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于是挑灯夜战。一直战到第二天破晓,后金于城内布置的奸细再次发挥了作用,烧毁城内的火药、兵营、草场,火光冲天,后金兵乘势夺取辽阳,经略袁应泰知道大势已去,自缢而死,张铨宁死不屈,辽阳易主,辽河以东的城池纷纷归降。至此,熊廷弼苦心经营一年多的辽沈城防毁于一旦,后金在辽东的统治地位已基本确立。

  而明军则后撤至辽河,在辽西继续跟后金进行对峙,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军事中心转移到了——广宁。
  此次辽沈战役,跟明廷更换辽东经略不无关系,但实际上面对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虽然看上去熊廷弼是一个比较适合的人选,而袁应泰则不善兵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个适合的人选,几十年都在同一个位置上。况且,熊廷弼也不能担保自己经略辽东的时候不会有失误,所以归根到底,仍然是国力的问题。
  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此城控制着辽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是辽阳到山海关的咽喉要地,是整个辽东地区仅次于辽阳的第二大城,也是此时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军事重镇,辽河以西的土地能否守住,关键取决于此城的安危。此时,明廷不遗余力地设法保住此城。
  努尔哈赤在未来的几个月内,一直没有对广宁用兵,尽管在刚拿下辽沈的时候挥军直逼广宁看似是很有希望拿下的,但是跟之前拿下开、铁,而没有快速进攻辽、沈的情况不同。毕竟辽、沈这两座城市太大,光是在街道上兜一圈,熟悉一下地形,了解土地军民本册,就要花费好几个月。更何况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努尔哈赤又把都城迁到了辽阳,几个月后才攻打广宁,已经很快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