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14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说是要通过“仁”,“仁”就是要讲究孝悌忠信,要爱父母、爱子女、爱兄弟,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自然是爱邻居、爱地方,最后是爱君主的好苗子(“其为人也孝弟(同“悌”),而好犯上也,鲜矣”《论语?学而》)。总之在家孝顺父母,入朝则一定是忠臣良将,而归根到底,是要忠君。司马光的话很能说明问题:“父之命,子不敢违,君之言,臣不敢违。父曰前,子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迂书?士则》)。”

  而儒家所谓的孝顺不过是统治阶级跟庶民们玩的一套鬼把戏罢了,比如“父母有疾,冠者不栉……疾止复故。”(《小戴礼记》)就是父母生病了,不能够梳头发,等病好了才能梳。父母生病了,不管你难过不难过都必须不梳头,表现出来了就是孝子,不表现出来就是逆子。然而实际上是完全可以一边梳头,一边难过的,结果自然会造成逆子不梳头,而孝子梳头的情况,这就管不了了,儒家只管这个礼法。总之,你爱你的父母吧?那你就要体现出来,要按照礼法来做,具体表现就是听话,什么独立自主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都是不孝顺的人说的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服了的才是好孩子。然后再推己及人,入朝也要当忠臣,也要按照礼法,具体表现就是不犯上,这才是皇帝要的。

  孟子说要通过“义”。因为有的人不仁,那怎么办?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仁!好像不怎么管用,还是要正气凛然地喊一句: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所以“仁”是“人之安宅也”,是个人修行;而“义”则是“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若是有人走了邪门歪道,那你就可以替天行道。比如为了闯法场,救宋江,李逵也顾不得围观的百姓,“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仁吗?不仁,这岂是好汉所为?但是义啊!乃是兄弟之义。甚至可以“大义灭亲”,灭亲自然是不仁,可是有义。故而有仁君,而无义君;有仁政,而无义政;可以说忠义,而不能说忠仁;有义无反顾,而没有仁无反顾;可以大义灭亲,但是没有大仁灭亲。这种思想自然博得了统治者的好感,因为若是有亲人造反,你可以去灭亲,而不受到更多的道德谴责。孟子也就继孔子,代替了颜回成为了“亚圣”。

  日期:2012-09-22 17:05:18
  “仁”也好,“义”也好,都是为了实现“礼”。尤其是从秦始皇混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思想又被曲解,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皇城之内,大臣们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匍匐在天子的脚下,何等威严,若是皇帝说一句:“众爱卿平身。”那自然是要“谢主隆恩”了。不论皇帝说些什么,那也必定是“皇上英明”。皇城之外,县官上街,自然要专人开道,尔等庶民又怎能不避让,若是耽误了老爷们的大事,你如何吃罪得起;若是有了冤屈,尽管心里明白,坐在堂上那个穿着官服的人明明是个贪官污吏,可也要喊上一句:“望青天大老爷做主。”

  至于皇帝的姓名更不是老百姓可以随便喊的,如果需要说到皇帝姓名中的字,那就要避讳。光武帝刘秀这名字一取,天底下的秀才就都成了茂才,师生之间也一样,五代十国的冯道,他的学生们为了避讳他的名字就不能说“道”,结果读《道德经》,头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他的学生们也只能说:“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都什么跟什么呀。非但是普通民众,就连高高在上的观世音菩萨也不能例外,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一个“世”,老百姓只能改口叫观音菩萨,连菩萨都需要为皇帝改名,我等下界凡人自然不敢违拗。至于皇帝如何吃饭,君臣如何见面,皇宫有多少门,门多高、多宽,门上有几根钉,钉子如何排列,各个方面都从礼法上透露着这种等级的思想。

  汉初的叔孙通为汉高祖刘邦制定了庞大复杂的宫廷礼仪,大典过后,刘邦不无感慨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看来,久经沧桑的汉高祖也经不起这种礼仪的腐蚀。
  当然,很多人必定会说儒家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思想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我同意。问题的关键是当这种思想被不断拔高,并且作为一种唯一的标准时,是否还仍然正确?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孔子:“父母死后服丧三年(实际是25个月,跨三年),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我看一年就差不多了。”
  孔子反问:“一年太短啦!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穿着新衣服,吃着好东西,你心里过意得去吗?”
  宰我:“我过意得去啊!”
  孔子顿时受了打击:“你觉得过意得去,那你就去这么做吧!(汝安,则为之。)”
  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父母死了,正常人是肯定会难过的,但是并不代表一定要服丧三年,不刮胡子,不买新衣服,不吃好吃的。反过来说,做到这些的人,并不一定心里真难过。这么规定就很没有必要了。每个人表达难过的方式不同,比如我难过的时候食欲一点也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一定会喝闷酒。
  第二,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强迫规定每个人必须这么做的,连孔子的学生都是“汝安,则为之”。这时候还只是一个纯粹的思想。

  但是后来事情就全变了,父母死了以后,当官的要暂时隐退,回家为父母守孝,叫做丁忧。除非是皇帝下特旨,才能不回家丁忧,名为“夺情”,就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君臣之间的地位也越来越大,大臣对皇帝单方面“愚忠”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告诉我们儒家思想发展到后来究竟成为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也很能说明为什么帝王极为推崇这种思想。

  于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这种思想从血肉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并把他作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这个跟你学习儒家思想当中的精髓完全是两码事。
  再看我们今天,父母死了,领导不用回家守孝吧?最多也就请几天假。给孩子起名字也不用避讳什么吧!你见了领导也不用下跪吧!也不能娶妾,真正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也许有人会说,不对啊!有些不正派的领导和老板不是也有包二奶的嘛!呵呵,区别就在这里。你能娶回家吗?你能名正言顺地昭告天下吗?你能跑到民政局去注册吗?我们今天整个社会都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跟古代那种皇帝直接下圣旨,依靠国家行政机关选秀女,大丈夫“三妻四妾”是应该的这种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三妻四妾”娶回家是被普遍认可,而“包二奶”则是现象,并不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当我们从内到外,整个社会普遍认可某一种价值观念的时候,这个就是文化了!
  从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文化才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古代的君权是神授,是代天行政,是天命所归。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明确写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在法理上否定了古代的儒家思想,尽管以后仍然有政权和个人没有照此做,但是我们会认为这个是窃权,是抢夺了本身应该属于国民的全力,是非法,这个权利是来路不正,从法理上来说,权利是属于国民的。这个就是区别,跟以前那种明确承认专制政权的合法性,承认君权神授是完全不同,而且也只有先在法理上承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所以,看过本文的人以后千万别再说“因为辛亥革命以后还有专制政权,所以辛亥革命前后也没有什么区别”,诸如此类无知的话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